姚曉平
(重慶市酉陽縣龍潭鎮人民政府,重慶 409812)
引言: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人口大國之一,消耗糧食比一般的國家都要強大,因此,為了能夠滿足全國人民的糧食需求,必須把農業技術發展起來才能提高糧食的產量。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從重“量”轉變成了重“質”,經營方式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從以往的粗放型變成了現在的集約型,一方面要保證糧食的產量,另一方面又要保證糧食的質量,最重要的是要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業推廣就是把農村社會作為推廣的重點,把農村人民作為推廣的對象,把農村家庭的農場或農田作為推廣中心,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為最終推廣目的。農業推廣的內容包括需要農民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希望農民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使農業技術的推廣順利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全體農民共同來努力才能實現推廣的終極目標——共同富裕。進行推廣時,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夠的,可以充分的調動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比如科研單位或者高職院校等。只有將農業技術推廣好,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在推廣農業技術前,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推廣的體系不健全、缺乏技術人員、基礎設施落后。下面我將展開闡述一下。
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政府雖然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一個主導力量,但是只根據一些數據文件來進行推廣,沒有根據當前農業種植業的發展現狀來進行工作,數據展現出來的現狀較為片面,還不能讓推廣人員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在進行推廣時沒有相應的推廣獎勵體系,導致推廣人員在推廣時的積極性缺失,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進度,最終嚴重影響農業種植業的發展。
在推廣農業技術時,基層的一些農業推廣單位很少有懂相關技術的人才,并且工作人員的年齡也較大,一些觀念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現代的一些推廣技術了解也較少;其次,由于是在農村地區進行推廣,一些高學歷的人才不愿意到農村工作,導致在農村地區開展農業推廣的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低下,一些農業種植業的實踐活動開展出現問題也一直得不到解決;此外,由于技術人員的缺失,一些信息得到的也不及時,影響了農業技術研發的水平。
農村地區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專門的資金支持,導致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沒有辦法完成災情監控或病蟲害的防御工作;政府和鄉鎮企業在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支持力度不大,很多資金投入到了一些回報快的項目,導致資金缺乏更換不了設備,且購買不到所需的設備,使很多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很被動,推廣工作的進度遲遲不見效果,一些農業規劃和宣傳工作無法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
在進行農業種植業的生產時,我們不僅僅關注要生產質量,也要關注生產效率。作為一個世界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雖然我國的土地幅員遼闊,但是人均的耕種面積還是達不到世界標準,因此,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我們必須要把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二者抓起來,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在有限的耕地面積里產出更多優質的農產品。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在很多農業技術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例如袁隆平老先生研究出的雜交水稻,造福了廣大的國民,不僅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還使更多的人吃到了優質的大米,更重要的是,我國的糧食也走出了國門,不再需要從國外進口大米來滿足國內的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溫飽問題基本上都已解決,廣大中國人民群眾在祖國的帶領下正奔向全民小康。在當地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一條龍”農業種植業服務,也就是從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都有合理的生產銷售模式,能夠滿足人們不同季節的商品需求,例如蔬菜大棚。這種服務打破了以往的農業種植業的生產結構,體現在農業種植業的規模上,很多的農產品不僅在當地銷售,還能銷往附近的鄉鎮,一方面,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農產品的質量和種植效率也有保障。
農業技術的推廣使農業種植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民產出的農作物質量也有保障,使得更多的農產品能夠進入大城市供給更多的人食用,這樣一來,城鄉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農民獲取信息也更加方便,也會得到更多地關注。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糧食是人生存的精神食糧之一。沒有糧食,不足以談生存;沒有糧食,不足以談發展。農業技術的推廣既能夠規避傳統生產的問題,還能使當下的生產建設得到提升。機械化生產不僅能提高農業種植業的生產效率,還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也符合當下信息化時代的市場經濟特色。除此之外,推廣農業技術還能夠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
結語:在如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要發展農業技術,并且把農業推廣技術做好、做大、做強,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上升一個新的階梯,才能造福更多的中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當前我們必須要把農業的推廣體系健全才能引進更多的技術人才,政府也會加大力度支持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早日實現全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