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筱淞
(通化師范學院物理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思政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起到統領作用,如何開展好思政工作并取得成效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地方應用型大學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地方應用型高校根植于“地方”,以地方資源為載體,以適應于地方需要的主體行業為背景,經過不斷發展不斷積淀,成長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型高校,所培養的學生更加注重實踐操作,與地方形成較大的應用粘性;其次,地方應用型高校學生在成長環境、家庭背景、風俗習慣方面差異化較大;再次,隨著90后大學生向00后大學生過渡,成長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思想、觀念等出現新變化,對于新鮮事物的接納速度快,對于網絡信息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2],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更加扁平化、可視化。因此,探索一個適應于地方特色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法顯得尤為必要。
思政工作緊密圍繞服務學生這一核心,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積極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激發潛能,規范行為,不斷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應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新變化,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探索實踐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法,創新工作思路,摒棄陳舊思政教育方法,積極探尋教育新手段,拓寬教育廣度,增加教育深度,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總要求。
高校大學生群體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完善的時期,與青春叛逆期相疊加,個人行為與思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仍不成熟,情緒較為沖動,思想較為偏激,心智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思政工作如何有效統領,如何有效落實是一難題。
傳統思政工作往往以單一模式進行教育,內容單一、形式單一,在效果方面雖然完成了既定任務,但是在學生群體中影響甚微,久而久之學生形成思想惰性,思想認識沒有提高,也沒有形成較好的輿論氛圍,思政工作的有效性較差。對此,思政教育應符合當前學生特點,找尋良好切入點進行多樣化宣傳。選題方面結合當代大學生關注的話題點、矛盾點等熱議話題,以可視化手段,結合新媒體技術直觀展現,并增強與學生互動性,通過討論、思辨進行分析,形成思政的良好輿論熱度。內容方面需要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相互滲透,找尋一個或者幾個切入點,并不斷深化認識,積極掌握時事,并不斷輸送話題,不斷將新媒體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將媒介素養教育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進一步融合[3]。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教育過程和引導過程。思政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輔導員及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時時刻刻做好標桿,身體力行積極示范引導。思政工作覆蓋范圍較廣,統領學生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思政工作走向日?;B毥處熂拜o導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言一行往往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很多學生觀察到老師日常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并進行自我反思或者自我衡量,甚至仿效老師的言行,形成固化模式。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標尺,衡量自身德行高度,防止出現言行不一或針對不同人事物出現“兩面派”“多變原則”的現象,不良思想及不當言行勢必會對正在成長的大學生造成危害,形成不當言行傳播放大的局面。作為新時代教師,應積極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4],謹言慎行,樂觀向上,工作中做到講原則、守規矩,生活中講文明、有擔當。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源引實例是常用手段,但在實例列舉過程中經常會有單一宣傳光輝事跡的現象,過于強調實例的結果,而沒有聯系生活,很容易導致學生只聽到一個結果,對他的事跡和他生活中的言行沒有產生太多的共鳴,進而思政教育在學生角度也停留在信息單純接收,而未對自己起到應有的教育意義。每一個典型案例都來源于生活,每一個典型人物都來源于生活中的普通人,只有抓住日常言行規范,找尋生活化切入點,才能讓學生在了解過程中與自身找好對應,達成共鳴,及時修正日常自身言行,以小見大,才會對學生產生應有的影響。
思政工作是高校大學生工作中的根本遵循及行動指南,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處于“拔節孕穗期”,在此階段,最需要精心培育,指引方向[5]。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置思政工作為首要地位,明晰思政工作的重任,即提高大學生思想水平,實事求是,客觀準確的把握事物內在規律;提高大學生政治覺悟,堅定立場,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及大局意識;提升大學生道德品質素養,德才兼備,由內而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文化水平,博學明思,秉承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6]。時刻將思政工作作為高校其他工作的先導,把握把準大方向,以強大的思政統領能力,形成思政教育良好氛圍。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項系統類工作,即受學生主觀影響,又受社會背景影響,在多元因素影響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拓寬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育質量,突出思政教育的主體地位,組織協調其他各類學生工作,將思政工作發展成具有固校強基、培育優質人才的強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