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福建社科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科技創新型成長企業又稱為細分行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雖然規模上與龍頭企業相比尚有差距,但由于其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等多重素質,在細分行業處于龍頭地位,可為大企業、大項目、產業鏈提供高品質配套,實現產品高附加值。對具備成為細分行業“隱形冠軍”潛質的企業進行培育,是加快制造業提質升級、增強經濟創新發展活力的重要舉措。
創新型成長性企業建設是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大舉措,也是以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趕超目標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就能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點燃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引擎。科技創新還是夯實“雙循環”發展基礎,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疊加效應,已影響到我國的產業鏈安全,高科技產業發展滯后、芯片制造、先進計算機軟件等依賴進口是我國國內大循環的短板。同時參與國際大循環,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才能改變我國國際分工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的局面。
近年來,國內很多省市都高度重視創新型成長性企業的培育工作,并就創新型成長性企業(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區人企業)培育出臺了具體方案。如江蘇省早在2012年就出臺了《江蘇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作推進方案》,2016年浙江出臺《浙江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作方案》,2017重慶提出實施巴渝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天津啟動實踐創新企業領軍計劃,也就是科技企業發展3.0版,該計劃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一批航母級創新型領軍企業。這些措施各有特色、各具成效。
為實施創新驅動落實趕超目標,福建省加大科技創新政策供給,努力發揮好政策執行效應,近年來也先后出臺《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福建省建設國家創新型省份實施方案》、《培育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行動計劃(2016-2020)》等政策舉措,對激勵產學研創新、增強企業創新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9月福建省科技廳牽頭制定出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七條措施》,提出緊扣科技創新短板和需求,、加大行業領軍企業研發扶持力度等政策舉措。包括:加大對創新績效的正向激勵、發揮福廈泉國家自創區引領作用、建設若干高水平福建省實驗室、著力引進重大研發機構。2019年5月福建省出臺《關于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領軍企業研發扶持力度、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雙高”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等創新企業群。
在這一系列刺激作用下,福建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2019福建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810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達1823家,省級創新型企業684家。涌現了星網銳捷、安踏、新大陸、美圖、聯芯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創新典型,在先進裝備及智能制造、芯片與集成電路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全省產業轉型升級駛入快車道。
福建省創新型企業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實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機構較少,新技術從實驗到現實的轉化速度較慢。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相比,福建地區實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機構較少,導致這一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尚不夠高、所應用的技術之中引入部分所占份額較大、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
(二)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研發投入和產出不足,2019年福建R&D投入強度僅為1.78,而相鄰的廣東、浙江分別為2.88和2.68,福建高新企業數4810家,而廣東、浙江分別為50902、16323家,差距是比較大的。企業體量普遍較小,部分企業尚處于孵化器內或處于種子期無生產能力,加上從事技術的員工人數較少,客觀上制約了創新能力的擴展。
(三)創新創業氛圍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整體運營水平和創新資源整合集聚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成果轉化還不夠快等問題,未能對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高端人才缺口較大,融資難度大。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科研基礎條件不如大中型企業,急需的高層次研發人才和管理骨干引進困難。由于薪酬、配套等因素,企業的研發人員很容易流失,不利于企業的持續創新。科研開發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和資信程度,科技型中小企業籌措資金難度較大。
加強創新型成長性企業的培育研究,梳理現有的培育政策與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創新型成長性企業龍頭引領帶動作用、科技小巨人企業配套補鏈提升作用,為福建省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動力來源。
(一)推創新主體建設。通過篩選一批擁有核心技術、成長性好、具有跨越式發展潛力的企業,精準提供服務,采取“一企一策”的辦法,在科技、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方面進行傾斜,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領提升整體科技創新水平。
(二)布局高水平平臺建設。作為科技資源缺乏的省份,福建面臨著前沿學科融合和重大領域創新資源集成度不夠高等“痛點”。為此,根據國家和全省戰略需求,福建應積極布局引進實驗室、重大研發機構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加快培育5G生態融合應用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供應鏈、大數據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關,不斷激活源頭創新活力,增強全省戰略性科技實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三)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改革財政科技資金支持方式,組建科技擔保公司,由財政拿出一定資金,吸引其他金融機構參股,進而撬動銀行貸款,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及相關部門牽頭,建立健全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各方責任共當和風險分擔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加有效的投融資保障。對那些未來市場前景好,但投入大、周期長、應用鏈條長的研發項目,企業自身投融資存在困難,可由科技、金融,綜合運用股權、債券、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信用擔保、信用保險等金融工具,分階段供給資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四)培育多層次人才體系 完善人才引進與團隊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掌握核心技術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機會和環境。對能實現重大產業突破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給予綜合支持。以大學科技園、創業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為載體,引進創新目標明確、創新績效明顯、核心競爭力突出的科技創新團隊。堅持“培育”與“引進”相結合,推動建設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智庫。加強與臺灣地區及國外在人才教育、培訓、交流、勞務等方面的互聯互動,形成國際性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五)激發創新創業潛能。探索創新創業孵化新機制,采取財政獎補和創業投資等方式,積極推動“孵化+創投”“創業導師+持股孵化”“創業培訓+天使投資”及“互聯網+”等孵化服務模式創新,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與運營。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及網絡化的眾創空間,鼓勵和推廣創新工場、虛擬孵化器及創業社區等新型孵化模式,降低大眾參與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