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100)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就像一根永不間斷的生命線,一直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靈魂。本文通過梳理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嬗變歷程與特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這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決條件和根本基礎。
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經歷了古代社會核心價值觀自信到近代社會核心價值觀不自信,再到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重塑自信的歷史嬗變進程。
經過歷史長期的變化與發展,中國古代社會核心價值觀逐漸形成了“以儒為主干,道佛為兩翼”的三維結構。習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講仁愛”。“仁愛”是古代儒家價值觀的核心。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論語·陽貨》)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系,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
“重民本”。民本思想在我國古代社會自古有之。《尚書》有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董仲舒提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早就明白一個道理:專制政治必須植根于民本思想,把“重民本”作為治國策略,方能長治久安。
“守誠信”。我國古代社會強調“君子坦蕩蕩”,“言必信,行必果”。“信”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則信也,信則誠也”。誠是信的內在道德前提,信是誠的外化體現。《大學》告誡學生“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崇正義”。“義”作為古代“五常”之一,是中國古人極其重要的道德規范。《墨子·天志下》曰:“義者,正也。”《中庸》又說:“義者,宜也。”《荀子·賦篇》說:“行義以正,事業以成。”
“尚和合”。中華文化自古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觀。和合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中庸》寫道“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求大同”。中國古代社會的“大同思想”早在我國《詩經·碩鼠》篇中就有萌芽,正式提出的最早記載是《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其后,農家“并耕而食”和道家“小國寡民”理想是“大同思想”的其他表達形式,其核心價值觀一致。
中國近代社會由于閉關自守、積貧積弱,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隨著社會的各種劇烈變革,傳統價值觀開始向近代轉型。社會各界人士對自身社會價值觀越來越不自信,開始向西方社會尋求解決方案。如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向西方學習君主立憲制;曾國藩、李鴻章等為首的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后來發展為“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隨后,國民政府積極推動“新生活運動”,確立“國之四維”為“國乃復興”之根本,即“禮義廉恥”。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八德”與“四維”對于當時打破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隨后民族資產階級通過“新生活運動”又逐漸將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即自由、民主、平等、人權,貫徹到民眾的實際生活和實踐中去。但是在逐漸擺脫封建專制禁錮的同時,日益暴露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特征。
這一時期,對中國近代社會核心價值觀塑造起重要作用的是,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探索。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與價值觀為我國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來源與依據。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登上中國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逐漸形成了“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民主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人民開始重塑價值觀自信。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時代中國人正在不斷探索和重塑新的社會核心價值觀。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需要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相互關系:前者是后者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前者體現了后者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前者反映了后者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及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共融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現實表達,是新時代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準則與規范。
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嬗變的三個階段大致可以描述為古代社會的“重精神”到近代社會的“重物質”再到現代社會“力求精神與物質的平衡”。
中華民族自古有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先賢們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盛贊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其實也在表明自己的精神追求。儒家把“仁”、“義”視為最高的人生理想,誓要做“君子”和“圣人”。無數志士仁人終其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牛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近代社會積貧積弱,進步人士紛紛號召民眾向西方文明學習。此時為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社會核心價值觀中既積淀著傳統價值觀,又夾雜著來自西方的資產階級價值觀,處于中與西、新與舊碰撞與融合的劇變階段。受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影響,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由“重精神”向“重物質”轉化。突出表現為民國四大家族的勾結與腐敗,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追求物質享受。
新中國成立后,直至改革開放前,物質生活匱乏,人們重新重視精神追求,理想主義盛行。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凸顯了物質享受主義的價值傾向,享樂主義抬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表現為經濟強大、物質豐富,更要有中國精神和價值觀自信,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致力于精神與物質的平衡,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體。在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階段,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傾向和側重點不同。
我國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災害和發展生產,必須依靠大量穩定的勞動力,獲得生存與發展。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下,強調人的社會性自然成為首位,社會核心價值觀以凸顯集體利益為提前。然而到了明清兩代,逐漸演化為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閉關鎖國,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近代中國由于向西方學習,在社會核心價值觀中逐漸滲透個人主義的傾向。西方以個體生活為重,個體意識在道德行為、價值準則中居中心地位。這有利于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是容易陷于個人主義、自我中心的深淵。
進入新時代,我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兼顧了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平衡。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人們對美好社會的生動展望,還是每一個社會主義公民的真實追求,體現了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兼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我國先秦時期,文化繁榮,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封建統治階級強制實行一元文化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滅六 國統一天下后,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以求統治“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一步鞏固了儒家一元獨尊的地位。明清時期所頒布的《科場條例》,就是為了適應政治上的封建專制與文化上的一元化。
中國近代社會隨著社會變革,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交織激蕩,社會核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既有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價值主張,也有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的價值觀念,還有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義”以及國民政府提出的資產階級價值理念,最重要的是新民主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前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發展形成了“一元主導、多元共生”的格局。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主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方向,這是社會價值體系的根柢;同時,經濟與文化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是“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價值觀格局的社會基礎,為社會營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圍,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