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前后農業機械化目標的沖刺與調整

2020-12-06 10:44:48李萌萌
紅廣角 2020年5期
關鍵詞:農業

【摘 要】農業集體化時期,“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全國為之奮斗的指令性目標。“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隨著時間的迫近,1978年初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發起了對這一目標的最后沖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試圖通過加大農業機械的投資與管理、設立全盤機械化試點、改造農機工業等措施,加快發展速度。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經濟領域全面撥亂反正,持續了20多年的農業機械化目標隨著經濟建設思想的轉變,而逐步被動搖和放棄。經過一番努力后,農業機械化放棄了不切實際的目標追求,開始立足于農業現代化的整體規劃,走上比較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決戰三年”;1980年;目標調整;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0)05-0054-08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共中央曾提出用25年時間(從1955年起),到“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標(以下簡稱“1980年目標”)。“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實現目標的時間尤為緊迫。1978年1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提出要“決戰三年”,發起對“1980年目標”的最后沖刺。但伴隨改革開放的開啟,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那么,持續多年的“1980年目標”要如何進行轉變?目前,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研究,學界大都集中在20世紀50年代農業機械化的起步階段,側重于技術的引進、新式農具的推廣等方面;①對于“1980年目標”的提出及成效已有一些研究,②但對于改革開放前后“1980年目標”的沖刺和逐步調整,還有待繼續探討。筆者認為,“1980年目標”的轉變過程是改革開放前后經濟調整的一個縮影,對這一轉變過程進行梳理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改革開放前夕農業機械化目標的重申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發展農業的探索中,逐漸確立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標。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之初,在綜合考量新中國的實際情況后,1953年2月毛澤東指出:農業不先搞機械化,也能實現合作化,中國不一定仿照蘇聯的做法。③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蘇聯農業“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模式。為解決個體小農技術落后的狀況,1954年6月,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進行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實行技術革命,即逐步使用機器和其他技術。毛澤東強調:“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目前農業增產的主要出路。但要發揮這種增產潛在力,靠小農經濟是有限的,靠在農業中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是工業發展以后的遠景。”④那么,這一“遠景”什么時候能實現呢?1955年7月,毛澤東估計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技術改革,大概需要20年至25年的時間。①這一想法當時只是大致上的長遠規劃,并不是確定的時間目標。毛澤東對農業機械化的有關看法,基本上代表了當時中共中央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態度,也為之后目標的確立作了鋪墊。

農業機械化目標正式提上中共中央議事日程并真正明確下來是在1966年。1966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在向中共中央提交的《關于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設想》文件中,重提1955年毛澤東對農業技術改革的論述,表示要力爭在5年、7年、10年內在全省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毛澤東閱后在給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的信中對此進行肯定,指明要“用二十五年時間,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批評時間“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十年我們抓得不大好”。②為貫徹毛澤東的批示精神,同年7月,農業機械化湖北現場會議(即第一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提出“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口號。這一口號,遂成為全國必須要實現的指令性目標。

目標雖定,但因“文革”內亂,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受到干擾。1971年8、9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會議制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草案)》,提出1980年“農、林、牧、副、漁的主要作業的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③。70%這一數字,成為衡量農業機械化“基本上實現”的標準線,也使“1980年目標”變得更加具體。這次會議還主張“用革命化帶動機械化”,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掀起大辦高潮。然而,“九一三事件”的發生及隨后而來的一系列運動,使農業機械化工作并沒有達到預想效果。但其發展并未因此中斷,直至1976年間,國家還召開了多次有關農業機械化問題的專業性會議。如:1972年4月在遵義召開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四個革命紀念地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座談會,1973年6月在福建省龍海縣召開南方水田機械現場會等。這些會議都號召從各個方面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朝著“1980年目標”前進。

“文革”結束后,人們普遍產生了加快建設速度的心理,“1980年目標”再次被提上發展日程。1977年1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報告》,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省、地、縣領導機關,必須用極大的力量,來加快這一工作的速度,從各方面做好可靠安排,采取切實措施,逐年檢查進度,總結經驗,保證在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一偉大任務”④。

不久,國務院成立由余秋里擔任組長的農業機械化領導小組。1978年1月,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在北京召開。余秋里在會上強調:“我們決心在今后三年內,把‘四人幫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完成和超額完成原定的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各項指標。”⑤在高漲的“大干快上”熱情中,會議通過了《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規劃》,其中除再次強調“1980年目標”達到70%的標準線外,還作出更具體的部署:1980年,機電排灌動力的擁有量增加到8000萬馬力以上,全國灌溉面積達到8億5000萬畝;化肥總產量達到6千萬噸,平均每畝耕地施化肥80市斤;拖拉機擁有量達到80萬臺,手扶拖拉機達到150萬臺;等等。⑥這些部署,涉及農業機械化的總共有15個方面,幾乎每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數字目標。透過這些數字,也能夠感受到為實現目標而造成社會沖動與壓力并存的矛盾心態。

1978年初,“1980年目標”再次被重申,主要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后20多年時間里,農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其本身深受超越客觀條件、過急求快社會心理的裹挾與影響。“文革”結束后,之前的路徑依賴產生的慣性,又與人們搶抓時間加快發展速度的心理疊加。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向“1980年目標”發起最后沖刺,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決戰三年”的政策與措施

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結束后,為動員各方力量,掀起農業機械化建設高潮,1978年2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呼吁“全黨動員起來,大家都當促進派”①。在這種形勢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召開會議,成立各級農業機械化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的精神,準備對“1980年目標”展開沖刺。總的來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全面農業機械化試點

設立試點、積累經驗、典型示范、逐步推廣,這是中國共產黨常用的有效工作方法。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提出,各省都要選一個縣,進行全面機械化的試點。②按照這一要求,各地響應號召,紛紛行動。河南省革委會經研究,“確定禹縣、國營黃泛區農場作為全盤機械化試點,正陽縣為全盤機械化付(試)點縣”③。廣西確定武鳴縣為試點縣,準備重點裝備城廂公社的梁同、合旗,府城公社的四旺等21個生產大

隊。④此外,陜西武功縣、湖南桃源縣等12個縣被選為全國全盤農業機械化的試點縣。

相較于1980年農業機械化達到70%的標準,試點縣在機械化水平上追求更高指標。1978年7月,全國機械化試點縣工作會議籌備組在下發的《關于全面機械化試點縣工作的幾個問題》討論稿中提出,試點縣經過三五年的努力后,糧食生產要實現全過程機械化,而其他作物和林業、牧業、漁業也要達到較高的機械化水平。⑤然而,這樣超出地方實際和能力的高標準、高要求在執行中并沒有“暢通無阻”,被“全盤接受”,而是很快受到了質疑。同年9月,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的李爾重在《關于全國全面機械化試點縣預備會議匯報的請示報告》和《關于武功縣全面機械化規劃設想的請示報告》兩份文件中批示:“就武功縣為例,就有棉花、小麥、玉米、高粱、養雞、養豬、養兔、編玉米皮等等。這個全盤機械化,該如何呢?在外國只有單項生產的全盤機械化,在全國范圍綜合單項生產的機械化,才有全盤機械化”,“分工不定,行業不定,不從行業分工出發,在現有武功那樣的條件下,考慮全盤機械化,我看是化不成的”。他還指出:“一考慮就是拖拉機,排灌,這是重要的,為什么不考慮粗加工、精加工,難道現代化的農業中,還有我們這樣的?把大批農產品遠距離運輸到城市加工的?難道我們的損失還小?這種機械化,不是現代農業的機械化,是小生產者坐在屋子里的機械化,不能保證提高生產,保證質量。”⑥

李爾重對武功縣農業機械化存在問題的反思,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業機械化在盲目“決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是全國全面農業機械化試點縣中存在的通病。一定程度上,試點縣的推行,為之后的目標調整醞釀了改革求變的思想因子。

(二)加大對農業機械的管理與投資

為保證“1980年目標”的實現,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提出:要管好、用好、修好日益增多的農業機械,農機化中所需要的材料、設備和資金,首先依靠地方力量解決;對于專業化生產的小廠和基礎薄弱的地區,國家會予以必要的扶助。①按照這一要求,國家采取了相應的舉措。

農業機械的維修、管理方面:1978年2月,農林部在遼寧阜新縣召開全國農機舊件修復工作會議,討論和研究今后3年的舊件修復規劃,制訂農機舊件回收、修理等有關制度,并在之后發布《農業機械舊件修復工作試行管理辦法》。4月,農林部又頒發《農村人民公社農業機械機務管理規章》。到1978年底,全國已建立人民公社農機管理站4.6萬個,98%的縣有農機修造廠,40%的大隊和20%的生產隊有農機修理網點。②這些舉措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現實條件。

投資方面:為扶持社、隊發展,支援集體購買農機,國家降低了部分機引農具的銷售價格,發布《對主要農機產品實行全國統一銷售價格的試行辦法》,對農村社、隊辦的小鐵礦、小煤窯、小電站、小水泥廠免征工商稅和所得稅(從1978年起至1980年末)。除此之外,國家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為了“決戰三年”,實現“1980年目標”,1978年國家投資額度達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最高值。1979年后資金投入開始急劇下降,僅為1978年的1/3左右。這表明當時黨和國家為沖刺“1980年目標”確實做出了實際努力。但是,一些投資由于超過實際支付能力,最終無法兌現。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計劃1978年至1980年對農村發放農業機械專項長期無息貸款20億元,但最后只放出8億元;④計劃每年向農機供應柴油1600萬噸,而實際上,當時全國的柴油產量總共才1800萬噸;⑤3年內,計劃分配790萬噸鋼材用于農業機械化,⑥但1978年和1979年這兩年,農機實際使用鋼材共245萬噸,⑦連總數的1/3都未達到。顯然,看上去激動人心的各種數字,其實一定意義上是不切實際的空頭指標。

(三)改組農機工業

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之后,農機工業開始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進行改組,通過利用現有基礎,以形成若干個總裝廠為骨干、一大批中小型的專業零部件廠和工藝協作廠負責配套的布局。專業化協作生產的重點是圍繞拖拉機、手扶拖拉機、柴油機以及若干個關鍵零部件展開。余秋里提出:“這項工作,由有關部門會同地方一起進行,在三年內完成。”⑧為此,一機部制定了系列方案,例如成立西北農機工業公司,組織西北五省、自治區協作生產50馬力輪式拖拉機,計劃在1980年達到2萬臺生產能力;以第一拖拉機廠①為基礎,就近吸收一批協作廠,生產零部件,成立洛陽拖拉機工業公司,計劃年產-75型拖拉機3萬臺,并引進意大利的拖拉機制造技術,改造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等。②

各地按照一機部的決定,對所轄的農機工業進行了改組和調整。以河南省為例,1978年,在一機部鄭州拖拉機公司和第四設計院的協助下,河南省工辦、計委等單位先后到鄭州、安陽、新鄉等地,為組織專業化協作進行調查和選點。在第一拖拉機廠生產-75型拖拉機3萬臺的專業化協作問題上,河南省決定組織23個工廠作為其零部件擴散專業化協作廠,涉及焦作標準件廠、許昌內燃機配件廠、信陽機修廠等。其中,距離第一拖拉機廠最遠的是信陽機修廠,幾乎從河南省的西部橫跨到最南部。在從國外引進柴油機、拖拉機的項目上,河南省決定以新鄉為中心建立柴油機加工和裝配基地,以洛陽為中心建立拖拉機加工和總裝基地,從地方工業企業中組織41個工廠作為零部件擴散專業化協作廠。這41個廠大多分布在新鄉、洛陽周圍,以及焦枝線沿線。③可以看出,這些建設項目所涉及的工廠數量多,而且有的零部件工廠之間距離較遠,協作起來并不經濟便捷。

改組農機工業,出發點是好的。但由于建設項目的決策沒有充分考慮客觀條件,造成這些計劃大多未能實現。而一些省份為了服從一機部的整體規劃,將原有的建設項目停下,進行重新設計和改建,顧此失彼,最后兩方面都沒有完成,造成很大的浪費。④

(四)加強科研工作

“文革”期間,由于大搞群眾運動、批判所謂的“專家路線”,很多農業科研院所遭到沖擊破壞,農業機械化研究受到極大阻礙。直至1978年,很多農機產品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水平,產品結構笨重、油耗高、效率低。⑤因此,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強調,要大力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科研工作。

在此要求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農業科研機構相繼恢復。各地的農機科研工作也陸續啟動并取得新發展。1978年,全國恢復和建立省屬中等農機化學校25所、地屬中等農機化學校113所、縣農機學校(或培訓班)1633所,初步形成了初、中級農機技術人員的培訓網

絡。⑥1979年,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局屬農業機械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也達到了3200余人。⑦有了機構和人才作依托,農業機械科研工作開始健康發展起來。

1978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發起的“決戰三年”沖刺,在一些方面進行了較為積極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要看到,大部分政策仍未沖破“左”的思想的束縛,制定的目標遠超現實基礎,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三、農業機械化目標的調整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了國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錯誤傾向,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農業機械化事業沖破“左”的束縛、放棄“1980年目標”、探索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關于“1980年目標”的爭議早已出現,在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再次重申這一口號時,就有質疑的聲音發出。①但當時“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個‘硬任務,容不得半點來自其他方面的干擾,否則會上綱上線,遭受嚴厲懲罰”②。據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回憶:1978年在西安的一次會議上,有人說,距離毛主席提出的目標,還剩下三年,“要集中力量實現農業機械化”。時任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反對說:“這不現實,現在農村里還是牛拉犁,機械很少,有些地方連牛也沒有,還是人拉犁,最好不要這樣提。”李伯寧的話被寫在記錄里,有關領導同志看到后,找了一位沒有參加那次會議的同志主持會議,將李伯寧批判了好幾次。③

然而,政治批判掩蓋不住“1980年目標”脫離實際的事實。1978年隨著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推進,長期禁錮人們的思想枷鎖被逐漸打破。與此同時,國門開始打開,中央高層接連派代表團出國參觀訪問。其中,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任團長的考察團,前往西歐五國。這些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讓代表團一行印象深刻,“從耕地、播種、施肥、中耕除草、收割到農產品初步加工,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家畜、家禽飼養也逐步機械化、自動化,基本上消滅了手工勞動”④。訪問結束后,代表團成員張根生(時任農林部副部長)等人在報告中稱:“我國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落后于5國20年左右。”⑤除此之外,其他一些代表團在報告中也對農業發展進行了反思。赴羅馬尼亞等國考察的農業代表團建議:“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先搞什么,后搞什么,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要一個口號,一刀切,應當集中力量去解決當地發展農業生產最迫切的問題。”⑥通過出訪,中央高層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有了相對清醒的認識。雖然仍強調“可以用較快的時間實現機械化”⑦,但其實,口號調子在降低,實現時間在淡化。這些出國考察的代表團成員大多是農業工作領域的重要人物,出國參觀所帶來的沖擊力,無疑在推動著農業機械化政策發生轉變。⑧

1978年11、12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農業問題是會議主要議題之一。針對很長一段時間里,黨和政府把農業學大寨和農業機械化當成是發展農業的兩條根本出路的做法,與會者也有異議。有的指出:“學大寨是重要,但大寨不等于農業現代化,普及大寨縣不等于實現農業現代化。”有的說:“宣傳大寨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開初,大家還信,以后,大家就懷疑了。”“一個公社有十幾臺推土機、拖拉機,要花多少錢?”有代表進一步質疑:“說到機械化,大多數社隊是買不起農業機械的,恐怕還是靠國家辦農機站比較現實,太強調‘自力更生,實際上很困難。”⑨這次會議對長期以來的“農業戰線”進行了根本上的反思和總結,越來越多的與會者認識到農業發展上存在問題。

但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仍沒有放棄對農業機械化的指標追求,強調“到1985年,使農業主要作業的機械化程度達到80%左右”⑩。值得注意的是,與10個月前相比,這一數字指標已悄然降低了5個百分點。k而且,《決定(草案)》只是原則性通過,先下發到各地討論與試行。①此外,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沒有對“農業學大寨”再進行宣傳與推廣,“農業學大寨”式微“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②。可以說,農業機械化政策實質上已經產生動搖。

1979年3月,農業機械部恢復成立,楊立功任部長。同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正式決定對之前提倡高速度發展的國民經濟進行“急剎車”,李先念在會上指出:“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地、逐步地實現農業機械化。”③很明顯,這與過去“大干快上”的說法完全不同,釋放出了農業機械化政策要調整的信號。

農業機械化政策上的大“轉彎”,在隨后召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機局長會議上表現了出來。1979年4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農委主任王任重在會上指出:“中央已經確定用三年時間來調整整個國民經濟”,農機工業也要服從大局,“我們曾經提過一個口號,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當然現在不提這個口號了”,“不能以拖拉機有了多少,機耕面積有了多少,就算機械化了”,“我們現在進一步提出農業現代化,現代化比機械化內容更廣泛了,它不僅是一個機械化問題”,還包括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不要單純就機械化考慮機械化的問題”。④也就是說,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再執著于追求拖拉機等一些方面的數字指標,而是將其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一部分,從整體角度出發,來考慮規劃布局。王任重進一步強調“要從農業生產發展需要來考慮安排農業機械化”,“不要搞平均主義”。⑤這次會議、這一講話,對農業機械化進行了重新定位,實際上也等于宣布放棄“1980年目標”。

但是,一個延續了多年的政策和目標要從根本上調整過來,不是那么容易的。此后幾個月的時間里,一些部門在指導思想上并未真正扭轉,仍在堅持“1980目標”口號,在向國家農委匯報工作時,還是要投資,要材料,增加農機產量,工作部署繼續按第三次全國農機化會議精神進行。⑥直到1979年9月,情況才有了進一步改善。9月4日,農業機械部根據4月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機局長會議上討論的情況,向中共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原定的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任務,已不可能。同時籠統地再提1985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5%,既不好辦,也不確切,這類口號似不宜再提了。”⑦換言之,就是建議以后不再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劃定數字目標。在具體政策措施上,報告還建議:農業機械化要改變到處“撒胡椒面”的做法,實行重點投放打殲滅戰的方針,先集中發展東北、華北等地區;農機工業要盡快轉到現代化大生產的軌道上來;大力扶持農機化服務公司,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管理和服務;等等。⑧這份報告表明,農業機械主管部門在轉變思路、調整政策方面,又向前推進一步。

由此,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沒有再提“1980年目標”,而是指出,要將農業機械化放在農業現代化大局中考慮,“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機械化”,“服從生產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⑨這意味著農業機械化政策在中共中央文件中已作出根本性的調整。

農業機械化政策的這一重大轉變,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1980年4月,楊立功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為什么不再提“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口號。楊立功回答,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多年來全國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目標,曾經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要求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難以實現的”,并進一步表示今后“不可能也不應該提一個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統一時限,或‘一刀切的進度”。①這一答記者問,正式對外宣布放棄“1980年目標”。

放棄“1980年目標”,當然是實事求是的正確選擇。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上,中央一再強調,主要作業的機械化水平要達到70%左右。然而,截至1980年,機耕面積為61486.5萬畝,占耕地的41.3%;機播面積為22230.3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0.2%;機收面積6542.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3%;機電灌溉37972.5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6.4%。②其中,占比最多的機電灌溉也沒有達到計劃目標,部分機械化水平還相差甚遠。只有放棄過高過快的目標,才能使農業機械化徹底從過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農業現代化整體規劃的基礎上,走上比較切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1980年目標”的看法應該一分為二。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工業化基礎薄弱,農業機械化幾乎從零起步,“1980年目標”作為前進的“航標”,在其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即使之后政治運動不斷,但“1980年目標”的存在使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沒有處于停滯狀態。據統計,到1980年底,大中型拖拉機已擁有74.4萬多臺,小型及手扶拖拉機共有187.4萬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也達到7464.5萬馬力。③與1978年初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上通過的《一九八〇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規劃》設定的目標相比,這些都接近或超過計劃目標,同時也為之后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1980年目標”沖刺最終在實踐中碰壁而不得不改弦更張,其中的教訓是深刻的。對此,農業機械部門作出12個字的概括:脫離實際、孤軍深入、急于求成。④正如楊立功所說“我們對什么叫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過去考慮得太簡單了”⑤。中國地域遼闊,農業情況極為復雜,在農業機械化上提出的各方面指標也有經過系統調查和具體分析,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須以國家工業化的發展為基礎,還要教育、財政、交通等領域的發展做支撐,過于追求某些方面的快速發展,的確不太現實。激情退卻后,“1980年目標”給我們帶來諸多反思。一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中國有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農業情況也千差萬別,不同地域還需分別進行考察和規劃,適合什么樣的農業機械,就對應發展什么,分清輕重緩急,真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二是切忌大搞運動式發展。農業各方面的進步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也要重視科研工作,以科學的方法而不是依靠運動來推進發展。三是要擺正位置。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與農業現代化的其他方面相互關聯,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只強調單一方面,必須從整體出發,統一考慮,共同發展。

(李萌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一区二区自拍|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麻豆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第一色网站|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a网站|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久久精品91麻豆|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色婷婷|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1024国产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日本日韩欧美|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午夜小视频在线|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欧美成人日韩|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制服丝袜亚洲| 久久不卡精品|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