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23年,臨城劫車案發生以后,列強借端要挾提出國際共管中國鐵路,以致中國面臨被瓜分慘禍,陷入亡國危機。為護路救國,中共中央及旅歐黨團組織等同敵人作了有力斗爭,使中國暫時得以逃脫共管危機。與此同時,中共以此國恥事件為底色、以國恥記憶為染料,通過剖析國恥、回顧國恥、正視國恥進而洗刷國恥的輿論宣傳,播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火種,宣傳了中共的政治主張,成功塑造了中共作為無產階級群眾性政黨的愛國形象,有效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關鍵詞】中共;旅歐黨團組織;鐵路共管問題;護路救國
【中圖分類號】K26;D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0)05-0078-10
1923年5月6日,津浦鐵路北上快車在山東臨城境內被盤踞于抱犢崮的土匪孫美瑤毀路劫車,中國旅客25人與美國、英國、法國、墨西哥、意大利五國國籍的16名外國旅客被驅至匪窟成為土匪控制官府的籌碼,是為震動中外之臨城劫車案(以下簡稱“臨案”)。①而“臨案”發生的前一天是津浦鐵路警務處處長張文通生日,護路隊隊長李景川率部前往慶祝,臨城車站僅有副站長和掛鉤執旗的苦力而已,以致土匪乘隙而入,毀路劫車;“臨案”發生時,隨車路警見匪勢洶洶,并未抵抗,相率逃竄;“臨案”發生后,路警也未及時請援。事前漫無防范,臨事畏葸不前,事后不思應對,中國鐵路警察之護路能力可見一斑,這無異于授人以柄。英國遂以中國鐵路警察保護不力為把柄,借口保護外僑生命財產安全,暗中醞釀以外國人代任中國鐵路警察,以謀國際共管中國鐵路。為護路救國,中共中央及旅歐黨團組織同敵人作了有力的斗爭。因中國人民的激烈抵制,加之列強內部的貌合神離,列強的共管陰謀最終得以偃旗息鼓。而中共則以此為契機,宣傳其政治主張,擴大了影響力?;蛟S囿于史料的限制,抑或是個人的研究旨趣使然,學界對中共與1923年鐵路共管問題之間的雙向互動研究僅散見于部分黨史著作中,且多是將目光聚焦于旅歐黨團組織在國外所做的反共管運動,②至于中共中央在國內對鐵路共管問題的因應則少有論及。為此,筆者不揣淺陋,試就此問題略抒一隅之見,以求教于方家。
一、護路緣起:“臨案”引動鐵路共管
浪潮
臨城劫車案突發后,國際輿論夸大其詞,繪聲繪色地將中國描繪成“土匪世界”③,中國新聞記者亦盲目附和,視“臨案”為“國恥”,且只關注被擄的外國人質。而中共中央執委會委員長陳獨秀則率先在《向導》發文,指出列強故意鼓動輿論,無非是想借此掩蓋他們“凌辱中國人的丑行,并達到共管中國的貪欲”①,英國人想借“臨案”遮掩樂志華冤案②,日本人則欲借此緩解旅大問題的輿論壓力。
在5月8日的外交團會議上,英國駐華公使麻克類即以中國土匪猖獗、政府無能為借口,率先提議待所有外國人質全部救出后,外交團應向中方提出添設津浦路警以及委派外籍車務長、會計主任、警官的要求,企圖國際共管中國鐵路。③但多數駐華公使恐此提議一旦泄露將影響人質的釋放,故對此秘而不宣,于5月14日要求北洋政府增加兵警于各條重要鐵路,并擬組織國際武官團前往臨城調查一切。④有鑒于此,英國駐華公使只得動用其侵略中國的別動隊——僑華外商的力量。翌日,僑華外商即開始為英國之共管陰謀搖旗吶喊。
5月15日,英國人中國協會上海分會主席馬凱發表演說,要求“外人管理主干鐵路,由外國軍官辦理護路警察”,甚至揚言“現信外國干涉將為官員及大部分華人公眾所歡迎”。⑤英人此舉多少帶有幾分試探中國輿論的意味,但在北洋政府及社會民眾都關注于被擄外國人之際,唯有中共識破其陰謀,揭露其趁火打劫的行徑是“重造在華勢力”⑥。遺憾的是,中共的良苦用心僅震動了少數人的心弦,沸騰了他們的血液,⑦北洋政府當局卻無動于衷。馬凱的演說在中國輿論界并未激起太大的漣漪,這讓外國人更加肆無忌憚。隨后,僑居中日兩國的英美人及英美本國部分輿論,“謂中國鐵路宜移交國際共管之為愈”⑧。除此而外,英國政府方面在討論“臨案”時,亦高唱共管論調。5月16日,議員師杜華在下議院提議英國可與國際聯盟或其他機關協定辦法,“以便組織中國憲兵隊,并聘外人為長官,藉資更加切實管理中國各主干鐵路,或編練其他軍隊,俾得保護鐵路搭客及貨物”⑨。不久,國際武官調查團提交報告給外交團,認為“為了對付類似發生于臨城的暴行,目前在津浦鐵路上采取的保衛措施,是完全不夠的”⑩。這份報告立刻被英國利用,成為其攫取中國路權的口實和依據。在6月12日外國人質悉數脫險后,英國駐華公使麻克類便乘機鼓動外交團成立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七國駐華公使任委員的路警委員會,專議護路辦法。此后,英國更是明目張膽地宣傳其共管中國鐵路的計劃。
6月15日,《泰晤士報》等英文報紙開始賣力地批評中國的混亂狀態,宣揚最合適的救濟方法便是組建由外國武官統率的路警隊伍,并擴大外國管理中國鐵路的行政及財政權。k對此,中共黨員張太雷發表評論,明確謝絕英國的“好意”,并提醒“鐵路是國家的命脈,倘管理權再擴大而完全屬之外人,中國的經濟生命就將完全在外人之手了”①。然而,中共的刻意提醒仍未引起當局和民眾的重視,亦未能使英國放棄其侵略野心。
為了攫取中國之路警權,英國秘密拉攏美日兩國為其外援,并堅信倘若“美、日、英三國采取聯合一致的政策”,那么“在未對中國人實行壓制之前,中國人就屈服了”。②于是,6月19日,英國駐美大使館致函美國國務院,鼓吹共管計劃是“最可能產生有益效果的一個計劃”③,希望美國政府在關鍵時刻能與其保持一致意見。隨后,英國就此事征詢日本政府的意見,同樣提議由列強組織警察護衛隊,強調需有“外國籍會計或運輸科長的派任之權”,“他們將與中國人一起被賦予適當的規定的職責”。④當時巴黎各報也頻繁登載臨城劫車案,“頻發侮我之詞,不曰中國為‘土匪國,即曰華人為‘劣等民族,非置于列強共管之下不可”⑤。一時之間,北京、倫敦、華盛頓、巴黎皆彌漫著共管鐵路之風,“共管論震動世界之輿論”⑥。
二、國門之外:中共旅歐黨團組織
領導旅法華人反共管
鼓吹鐵路共管的言論興起后,法國輿論亦隨波逐流,“旅法學生與華工皆受刺激甚深,甚至有不愿出街赴餐館吃晚飯者”⑦。7月2日,更有所謂多數列強均已承認在中國設立萬國警察的消息刊登于法國半官方性質的《巴黎時報》。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得知此消息后,“氣憤填胸,痛恨不已”⑧,當日下午召集旅法華工總會、北大同學會、華法教育會及少年中國學會四團體急議抵制辦法六條⑨。翌日下午,周恩來作為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少年》雜志社的代表又召集了由8大團體共14名代表參與的旅法各團體聯合會發起會,決議開展反共管的護路救國運動。
7月5日,由周恩來主持編寫的《為國際共管中國鐵路事告旅歐華人》刊登于《少年》雜志。周恩來鞭辟入里地分析了鐵路共管的根源在于列強,一語道破列強的卑劣用心是“故造中國之亂再共享其利”。而之所以反共管,是因為國際共管中國鐵路之后“全中國的鐵路和其附近地域全將成為國際帝國主義的宰割場了”。如何洗刷國恥,在周恩來看來,中國人不應寄希望于北洋政府,所謂的友邦更不可期,只有集合起工農商學界的革命分子打倒軍閥、推翻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建立國民政府,實行民族自決”,才能“解決一切外交上的糾紛,到了那時鐵路共管不期解決而自解決了”。⑩周恩來通過該文明確指出了現階段革命的對象、力量、方向及目標,熱情洋溢地宣傳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踐行了中共三大的宣言,并將反共管運動“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正確道路”k。該文在巴黎廣為傳播,激發了旅法華人的愛國熱情,越來越多的愛國志士參與到此次愛國群眾運動之中。
7月8日,22個旅法華人團體包括周恩來、任卓宣、尹寬、袁子貞等旅歐共青團成員在內的共51名代表齊聚巴黎中華飯店召開旅法各團體聯合會正式會議,會上推舉產生以周恩來為中文書記的臨時委員會,以領導反共管斗爭。當晚,周恩來等人以旅法各團體聯合會的名義致電北京《晨報》及上?!渡陥蟆罚妗拌F路共管,等于亡國”,表明了旅法華人誓死反共管的決心,希望中國人民能并肩作戰速起力爭,與其依恃北洋政府,不如“另組國民政府,以除內奸,而御外患”。①此外,旅法各團體聯合會還致函中國駐外各公使請其向所駐國政府正式聲明華人反共管的態度與立場,并將反共管的宣言遍送巴黎各報,以求輿論支持。這些充滿愛國熱忱的通電極大地鼓舞了旅法的愛國青年,其呼吁中國人民全力反對共管的呼聲也讓美日等國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使得兩國就英國之共管提案交換意見時不得不慎重考慮。
美國政府本就懷疑英國提案是“為了恢復英國人鐵路貸款的地位”②,眼見排外風潮已起,便答復英國對其提案的重要條款持保留意見,且乘勢對外宣告“尤不愿列強利用臨城事件以干涉中國之內政,致啟未來之紛擾”③。隨后,日本則表示“宜只協議鐵路警備問題,他如會計監督或車務總管之協議,非北京外交團所應輿聞”④。這讓英國大為吃驚,但仍不愿放棄共管企圖,以為法國政府及輿論界并未對旅法華人的反共管運動表示過多關注,共管計劃尚有轉圜余地。然而,隨著旅法華人反共管運動勢頭的日益高漲,情況再次出現了變化。
7月15日,26個團體數百名旅法華人齊集巴黎社會博物館召開旅法華人救國大會。大會伊始,奉行“國家主義”的曾琦率先發言,認為“欲抵制列強之共管須抵抗列強、掃除國賊,而欲達此目的則須實行輿論運動、群眾運動、革命運動與暗殺運動”,尤以暗殺運動為“最重要而不可緩者”。⑤他企圖將反共管的愛國群眾運動引向暗殺之路。對于曾琦別有用心的演說,周恩來堅決予以駁斥,批判國家主義派的謬論。他慷慨陳詞:“國事敗壞至今,純由吾人受二重之壓迫,即內有冥頑不靈之軍閥,外有資本主義之列強,吾人欲圖自救,必須推翻國內軍閥,打倒國際資本帝國主義。”⑥這就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減輕了國家主義派對此次愛國群眾運動的干擾,再次將旅法青年引向革命的正確道路。最后,他用極具說服力的語言號召:“凡是具有革命新思想而不甘為列強奴隸軍閥鷹犬的人,不論其屬于何種派別,具有何種信仰,都應立即聯合起來”,用“罷工、罷稅、罷市、罷教的方法來動搖北京政府及其所倚賴的軍閥的根本存在”,再以“各職業團體所建立的國民政府來否認北京政府的任何行動,擔當起國民外交的大
任”。⑦周恩來的演說引起了多數代表的共鳴,得到了他們的擁護與支持。
繼周恩來之后發言的是旅法華工總會書記袁子貞,他也認為“更要加倍努力去打倒軍閥,推翻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建設國民政府”。劉清揚則高度肯定了共產主義的救國之道,認為“五四之救國運動是盲目的,惟有共產主義的革命方算是真正的救國運動”。對于周恩來所說之推翻國內軍閥,馮克毅亦深表贊同,以為“吾人欲免禍害,惟有廢棄政府”。⑧而在驚聞北洋政府已聘請外籍教官曼德為路警訓練顧問及駐法某領事對共管持歡迎態度的消息后,與會代表群情激憤,認為“此乃變相之共管,內閣人員斷送國權”①。旅法華人救國大會頃刻間成了聲討西方列強與國內軍閥罪行的疆場。這讓與會旅法青年接受了一場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洗禮的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爭取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7月20日,旅歐共青團發表《國際共管與國民運動》一文,進一步指出鐵路共管的根本原因在于國際帝國主義,而土匪猖獗、政府無能不過是其發端之機會與推行之口實,這是由資本主義掠奪的本性所決定的。而同為掠奪者的軍閥與列強狼狽為奸,又因利益不一致分派勾結,以致“戰時更加延長,局勢更加糾紛,而中國內亂的戰爭變成列強互斗的戰爭”。有鑒于此,旅歐共青團竭力吶喊,“除了中國共產黨常常提出的糾合民眾革命的勢力,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組織國民政府,由國民政府來發展實業,振興教育,整理財政……這條路外,再沒有別的路可走”,深切盼望旅外華人“研究革命方法、宣傳革命學說、實行革命運
動”。②旅歐共青團熱烈的愛國情緒與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旅法青年靈魂深處的使命感,也迎來了法國新聞記者熱情的回應。
經過旅歐共青團與其他旅法團體的努力,7月31日,旅法華人招待法國新聞記者的聚會如期舉行。當日,法國24家報社的記者與其他進步人士計30余人濟濟一堂,“頗極一時之
盛”③。招待會上,法文書記謝東發宣讀了演講稿,著重解釋了革命之原因、中國內亂之原因及臨城劫車案發生之原因,將矛頭直指列強與國內軍閥,并向法國輿論界表明了華人誓死反對列強共管鐵路之決心。④次日,巴黎各報對于謝東發的演講稿均大書特書,對旅法華人反共管的愛國運動多表示同情、支持,就連《菲嘉樂報》《辯論日報》等素來對華并無好感的法國舊報也予以報道,特表同情?!缎“屠枞藞蟆樊斎珍N售量高達180萬份,《每日新聞》熱銷120萬份之多,《巴黎時報》亦銷售70萬份。⑤可見此次旅法華人國民外交之反響。
旅法華人聲勢浩大的護路救國運動,美日兩國對鐵路共管案的不贊成,法國輿論對旅法華人反共管運動的同情與支持,終于迫使英國暫時撤回其共管主張。1923年8月10日,外交團提交給北洋政府的“臨案”通牒中并未正式提出國際共管中國鐵路的要求。這是中共旅歐黨團組織領導下的旅法華人反對鐵路共管運動取得的階段性勝利。回顧此次中共領導的旅法華人反共管運動可以發現:中共旅歐黨團組織通過剖析國恥、回顧國恥、正視國恥進而洗刷國恥的輿論建構,將中共的政治主張融于旅法華人的反共管運動中,巧妙地宣傳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踐行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旅法華人中提高了中共的威望,為中共爭取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亦加強了旅法華人團體的凝聚力。
三、國門之內:中共中央激揚文字,護路救國
盡管英國暫時擱置了共管中國鐵路計劃,但外交團始終抱著“要讓全體中國人為在臨城事件中對‘白人們施加的無禮行為‘賠禮、‘謝罪”⑥的決心,在8月10日照會北洋政府的臨案通牒中,對懲罰及賠償問題提出苛刻條件的同時,亦對鐵路警備問題聲明“保留關于路警詳細辦法之提出權利”①。如此措辭明顯有侵犯中國路警權之嫌。與此同時,曼德向北洋政府所呈“護路”計劃中“亦有另設路警機關以洋人為副官、副處長、訓練官、督察等侵犯主權之議”②,這些計劃無異于國際共管中國鐵路。對此,中共中央予以嚴厲駁斥。8月15日,蔡和森將“臨案”通牒全文披露于《向導》雜志,因不恥中國輿論界對“臨案”通牒噤若寒蟬的媚外辱國行徑而出言譴責,并諷刺北洋政府外交部所言之“路警關系中國主權甚巨”只是官樣話,無實質意義。③羅章龍則直指曼德擬以外國警官統攝18000名中國路警的“護路”計劃,他冷靜客觀地分析了該計劃可能產生的惡果:一是曼德計劃必將招來共管亡國之禍;二是如列強攫取鐵路管理權后,此18000人必成壓迫鐵路工人的利器,鐵路工會的運動將從此陷入困境;三是如上所述“護路”政策實施后,沿路各省份政治上、經濟上所受的惡劣影響將愈嚴重,“即此便是國際共管之濫觴”。最后,他強調列強、軍閥與北洋政府的“新進外交家”都是惹起共管禍事的罪人,呼吁“凡有血氣的國民均應一致的起來向他們猛攻”。④
本就未曾放下侵略野心的英國,見中國輿論沸騰,恐曼德計劃實施后“護路”實權終不能為其所有。于是,英國慫恿原路警委員會成員再組“護路”委員會,于8月20日的第二次“護路”會議上通過其變相共管之“護路”案,并主張將全國路警置于前上海租界巡捕房總捕頭英國人卜魯斯⑤之下,待外交團通過后即送交北洋政府,逼迫北洋政府承認。隨后,“護路”案之行政局編制辦法被披露于中國各大報刊,具體為:1.于交通部設立護路行政局,以外國軍官為局長,握有全中國國有鐵路之警察權;2.于各路設立護路辦事處,歸各外國軍官管轄;3.組織護路隊分駐各路,直接受護路行政局之指揮;4.各路會計及車務總管應由外國人充當,以確保護路警隊之經費。⑥如此“護路”,實際是鐵路共管之前提,而“鐵路共管之日,即中國亡國之始也”⑦。
中共中央認為,全國鐵路在此存亡之際,非護路救國不可。為此,《向導》登載《國人還不急起抵制英國亡我的侵略嗎?》一文,將英國推向了反帝輿論的風口浪尖。翻閱該文,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威海衛之吞并危在旦夕,津漢租界滿期又要挾續期,借口臨案攫奪路權,海軍示威將迫我為城下之盟,捕頭督路已置我為刀下之肉,國亡在即!”等觸目驚心的話語,接著歷數英國之強盜行為,帶領中國人回顧國恥,文末又指點迷津“以抵制日本有效的手段來抵制英國帝國主義亡我的侵略!”⑧羅章龍用言簡意賅的話語剖析國恥,將“護路”案的嚴重性表達出來,認為“護路”案較之鹽務與海關還要酷毒幾倍,因為海關鹽務制度“只是掠奪稅源,范圍有定;‘護路政策則自‘保護僑商以至于霸占鐵路,深入腹地的種種政治經濟軍事的無限侵略,無不畢具”⑨。為洗刷國恥,走上光明之路,張國燾從中共中央第二次對時局的主張出發,倡導“唯一的方法,只有趕快由全國各職業團體、商會、教育會、學生會、工會等起來籌備和召集一個國民會議”,全國民眾依靠這個國民會議,“內則攻打北京賣國偽政府和一切禍國亂國的軍閥官僚政客,外則反抗鐵路共管,制止列強一切侵略陰謀”。①
然而,國內很多人卻不以為然,他們對“護路”案多持僥幸心理,以為有華盛頓會議相關條約的約束以及列強內部矛盾的牽制足以消除共管危機。為了破除這些人對華盛頓會議的迷信,幫助他們認清列強侵略的真面目,《向導》將“護路”案隱藏的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及時予以披露,“英國這次主持的護路案之目的,就是要倚靠他在中國路政上既得的優勢地位,借著臨案機會來確定他在中國的霸權。這樣一來,第一受打擊的是美國,第二受打擊的是日本。假使英國護路案能告成功,美國華會政策便付之東流。英國若在中國重新建立這種絕對優勢,美國新得到的世界霸權便將復返于英,而英日同盟遲早又將有復活之日。所以現在美國的反對,比較日本更甚。法國在骨子里,自然也是反對的,不過他知道這項反對的主人是美國(法國在遠東地位居第三等),用不著他出面打丑,而對德問題扼英正甚,并且始終要得英國之妥協才能達到圓滿目的,所以他對于護路案的態度是很鬼巧模棱的”,并預言“護路案中的各國利害沖突, 英日英法間是多少可以妥協的”。②此文振聾發聵,國內一些報刊開始將反帝矛頭對準英國。8月24日,《華字報》因護路警察事,痛斥英國,建議改抵制日貨為抵制英貨。《北京日報》則云:“英政府久欲管理中國之鐵路,此計劃早已議定僅待時實施耳。臨城劫案予英國以機會,英人遂利用外交團達其久抱之目的?!雹墼诖诵蝿菹?,北洋政府交通部也倉促發表護路辦法,擬設鐵路警備事務處綜合處理全國鐵路警務。
正食中國排日運動苦果的日本,見中國已產生排斥英國的情緒,于是打起轉移中國排外目標的如意算盤,將英國是“護路”案罪魁禍首的身份公布于眾,并聲稱“中日若能實行互助,可以打破野心國之覬覦東亞也”④。隨后,日本國內各大報刊開始集中火力攻擊英國,宣傳中日一家親。8月23日,《京津泰晤士報》則極力辯稱“英國提議實無此事,此等提議乃外交團委員會向外交團提出”,而“委員會純為便利起見,請英使館起草提議條文,但此純為書記職務耳”。⑤ 中國路警問題,成為英日雙方爭執的焦點。雖然日本的言論早已蠱惑不了中國民眾,但部分民眾囿于英國狡獪的宣傳仍堅信英國比日本好,認為上述《京津泰晤士報》的言論近于實情,甚至將希望寄托于美法兩國身上,以為起初美國對“護路”案反對最力,法國原本亦不贊成,“具見各友邦尊重華會議案,公道尚未滅絕”⑥。鑒于此種情形,以中共為代表的進步勢力只得努力讓民眾正視國恥,遂將英美法日等國的侵略事實以直觀醒目的方式一一呈現,并號召中國人民予以反抗和排斥。
毛澤東將威海衛交涉、旅大收回與護路問題聯系起來分析,點明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比日本更厲害,英國已成為當前中國頭號公敵。因為“威海衛交涉還是要把威海衛變為香港第二;漢口英租界、天津英租界期滿仍要強迫續租;要求廣九路與粵漢路接軌,欲置長江上游及西南各省于香港政府的經濟侵略之下;關稅會議則主張以研究厘金問題為限;最近更撇開一切假面具提出鐵路共管案來了”。為此,他大聲疾呼“國人應速起反對露骨侵略中國的海盜英國人”。⑦旅法各團體聯合會則將法國擬派軍艦赴華示威的侵略行徑曝光,并發表第二次宣言,要求“全國著喪服,以示沉痛,而作民氣”⑧。美國偽善的面具則被陳獨秀戳穿,他認為美國之反對“護路”案“明明是不愿英國再行獨占中國路政機關與海關鹽務署鼎足而三罷了”①,美國政府以臨案為借口提議列強各增加2萬兵力來中國,分駐重要口岸,即是對華宣戰,是侵略的明證。旅法各團體無不氣憤填膺,特發出第三次對外宣言,表達堅決反對的決心,并警告列強“勿使中國民族失望,勿迫之至于極端”,否則“不免再演流血之禍”。②中共鏗鏘有力的呼吁勾起了全國民眾的國恥記憶,使他們警醒,政、學、商各界紛紛發表反對通電,將反英宣傳推向高潮。
而素以老奸巨猾著稱的英國,見“護路”案反對之聲鋪天蓋地,自知以常規渠道獲得外交團對“護路”案的同意絕非易事,于是佯言將憑借其在中國鐵路上的優越權,再許中國新的借款,而與中國政府單獨交涉。③毋庸諱言,英國此舉意在將他國剔除利益博弈圈,以獨自分割中國鐵路利潤,較之“護路”案更進一步。但是,“今日中國尚為最大而未發展世界市
場”④,日美法等國自然不愿放棄在世界最大商場上分割利潤的機會,很快妥協。日本在征求美國的諒解后,于8月28日的第三次“護路”委員會上提出了四條修正意見:1.護路行政局之外籍副局長應是顧問性質,不應與中國護路局長獲得同等權力;2.護路具體方案與重要人事任命,無需送交外交團同意,只需把計劃的細節告知外交團。外交團對其若有異議之處,可以以外交方式去處理;3.取消車務總管一職,會計主任的職權則應限制在確保鐵路警察所需的經費范圍內;4.護路計劃應先從京漢、津浦兩路試行,再逐漸推廣到其他各路。各公使除對第一條有異議外,關于后三條意見,“包括日本公使在內的每一個人都表示滿意”。⑤這完全印證了此前中共中央的預言,“嫻于‘親善的日本,狂暴的法蘭西,陰狠的英國不必說了,便是那素以中國良友自翔的美國都是這回暗幕中的主謀”⑥。中國民眾終于認同了中共所言之列強“共同侵略中國之色彩更加濃厚”⑦的說法,“反對使團護路主張,幾成為全國一致之輿論”⑧。
外交團方面,各國駐華外交團領袖公使符禮德與法國駐華公使因病滯留北戴河,美國駐華公使因中東鐵路地畝交涉赴哈爾濱,更大的變故則是9月1日日本大地震,使日本對外交涉陷入停頓,“護路”案也因此被擱淺。對日本大地震,《向導》給予了跟蹤報道與客觀評價,指出“此次日本的大災,不但是日本的大變故,并且是全世界的大變故”⑨。其意義有三:一是致使日本國際地位的跌落;二是促使蘇俄在太平洋地位之增高;三是使得此后中國的大患只有英美兩國。⑩中共審時度勢,改變策略,建議中國民眾“不但對于災難中的日本人民應有充分之援助,而且在外交上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運動上,也須有個緩急輕重之別”k??梢?,此時中共中央將英美視作中國革命最大的敵人。
事情如中共所預料的那樣,英美兩國開始加大力量侵略中國?!白o路”案暫時陷入停滯之際,英美等國又以9月7日日輪“宜陽丸”被周西成軍隊在涪陵攔截為借口,提出外國艦隊聯合警備長江的辦法,合力向中國發動更猛烈的進攻。①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反應,犀利揭示這是“借劇烈的刺激麻醉一般國人的心靈,使對于反對共管案失其所守”,并懷疑長江警備案中“摻雜有奴隸外交家的手腳,因為如此很可以使他們辦理共管案容易成功”。②中共中央之所以有此疑慮,是因為在多數中國民眾盡力排英之時,北洋政府外交部卻欲犧牲威海衛以抵制“護路”案,所持理由竟是“如欲共管案和緩,須先對威海衛‘讓步,以和緩英人之情感”③。與此同時,《大晚報》爆料臨城土匪的軍火乃美國所提供的新聞,④這足以證明中共此前的言論并不是危言聳聽?!断驅А妨⒖贪l聲,批判依賴列強與軍閥救國的夢想是“空中樓閣之幻想”,呼吁中國民眾團結起來作國民黨之后盾,以“合力攻倒軍閥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國家”。⑤可見,彼時中共中央將國民黨放在了國民革命之領袖地位,表達了新的政治訴求——以國民黨掌握革命之領導權率領全國民眾走上國民革命之路,并用行動踐行了國共合作的主張。
與此同時,為消解中國民眾的排英輿論,英國極力撇清自己與“護路”案的關系,宣揚“護路”案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國而非英國,所持理由則是列強共管可使鐵路進款盡歸中國。各國駐華外交團領袖公使符禮德更是親訪路透社記者,為英國辯解。⑥為免國人受其蠱惑,羅章龍以近期英國侵辱中國之事件反唇相譏,稱英國此舉堪比“乞憐于紙墨,徒為無謂之爭辯”⑦。蔡和森則鼓勵民眾于雙十節紀念日當天以抵制英貨的手段予英國以實質性的打擊,⑧獲得了安慶學生聯合會的積極響應。10月10日,即辛亥革命紀念日,安慶各校全體學生舉行示威游行,反對賄選及鐵路共管等問題。⑨不幸的是,曹錕還是通過賄選上位,而外交團乘機以暫緩覲賀要挾北洋政府承認“臨案”通牒所有要求。為了獲得列強的承認,10月15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就“臨案”第二次答復外交團,除鐵路警備問題以自動處置搪塞列強外,關于懲罰賠償要求,北洋政府竟全部屈服。如此屈辱之外交,民眾莫不震驚憤慨?!断驅А钒l文指出“臨案”復牒的喪權辱國之處,指斥交通部聘請外人護路與外人要求護路并無實質上的差別,不過是“避名就實的自動處置”罷了,“不啻導國人入奴籍”,呼吁“我們應亟起反對洋人的侵略,并反對此洋奴外交家的處置”。⑩
然而,列強對“護路”案仍不肯放松,聲稱“護路”案不因承認“臨案”而放棄,“且謂16國中已多數贊同,只待用人問題確定,即可提出于北京政府”k。實際上,用人問題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英國策劃“護路”案的目的之一是確保其鐵路債權,因而最在意的便是用人問題,堅持由本國人卜魯斯擔任護路行政局副局長。日本也想奪得話語權,極力為北洋政府前總統府顧問日本人阪西利八郎活動。美國則以“任何國家不能靠著它在中國鐵路方面的財政利益,而獲得在鐵路警察的組織與人事安排方面的特殊權益”為最低原則,認為“主要的武官應由在鐵路方面與中國沒有很大利益的國家的國民中挑選”。l盡管英國竭盡全力游說各國公使,但他們始終不為所動,尤以美國反對最力。果如中共中央所言,“護路案中的各國利害沖突, 英日英法間是多少可以妥協的,而英美間之妥協則決不可能”①,因為美國決不允許英國挑戰其世界霸主地位。
在此期間,中共正將“護路”案與威海衛交涉、長江警備案等國恥事件聯系在一起聲討英國,以激發聲勢更大的反英浪潮。10月28日,遠在海外的旅法華人在中共旅歐黨團組織的引導下在巴黎召開第二次華人大會,到會者數百人,會后致電國內各界反對列強“護路”,并致電外交團否認北洋政府所締結之一切條約。②英國見反英輿論在各地持續高漲,外交團對“護路”案又難達成一致意見,北洋政府護路計劃亦正切實推行,加之英國國內政爭紛擾不已,“不得不將從來之極東政策暫行修止”③。因“臨案”而起之鐵路共管問題,終以中方自行護路暫時落幕。
從英國最初提出之“護路”案到日本之“護路”修正案再到英國修正后之“護路”案,列強大顯幻術,迷惑中國民眾。但中共中央總能抽絲剝繭,一針見血地剖析國恥,再以直觀醒目的方式勾起國人的國恥記憶,激發民族義憤,以達到喚醒民眾的目的。同時,對于北洋政府一再變更的自動護路辦法,中共中央也能于細微處察覺其勾結列強喪權賣國的洋奴本性,并予以痛斥。可見,中共中央對時局的突變總能保持清醒的認識,且能審時度勢,以權達變,為全國民眾指明護路救國之良策,即國民黨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
四、結語
自列強共管中國鐵路消息發出以來,中共旅歐黨團組織領導旅法華人從事護路救國運動,對內連發三次通電、兩次告各界書,對外亦發三次宣言、招待一次法報記者、開兩次旅法華人大會、10月10日特開國慶紀念盛會,以此打消列強共管中國鐵路的企圖。以上每一次舉動都融合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宣傳,為中共爭取到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加強了旅法華人團體的凝聚力。中共中央則以《向導》為陣地,以文字為武器,憑借剖析國恥、回顧國恥、正視國恥進而洗刷國恥的清晰思路,在重重迷霧中,揭露了外國列強的侵略本性與本國軍閥的賣國罪行,激發了國民的愛國情懷,喚醒了國恥意識,進而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浪潮,打擊了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囂張氣焰,成功達到護路目的。
雖然因為時機尚不成熟,護路并未從根本上救國,未能真正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但因“臨案”而引發的鐵路共管問題的斗爭策略和效果,可以證明中共選擇的革命道路是正確的?!断驅А吠ㄟ^對鐵路共管問題的報道與評論,播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火種,宣傳了中共三大的會議精神,表達了中共新的政治訴求,成功塑造了中共作為無產階級群眾性政黨的愛國形象,有效提高了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自此以后,列強與軍閥乃禍亂中國兩大罪人之形象日漸牢固地刻在了中國民眾的心里,成為“五卅”運動的重大動因之一。④
(夏雪,歷史學博士,贛南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