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前
摘要:2015年以來,利川市采取了系列措施強力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收集處理體系建設,為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夯實了基礎。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供同行探討。
關鍵詞: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851.33?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11-0032-02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處巫山流脈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匯部,東西距寬92 km,南北長105 km,總面積4 612.1 km2,境內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之一。為了有效遏制病死動物和有害動物產品不規范處理、隨處丟棄和亂拋,防止動物疫病擴散和阻止動物疫情傳播,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利川市采取了系列措施大力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收集處理,確保了畜產品質量安全。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供同行間交流和探討。
1? 運行概況
2015年利川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4〕47號)文件精神,制定了《利川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方案,從2015年開始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的原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爭取政府獎勵扶持,在市政府主導、畜牧部門推動和無害化處理企業參與下,全市處理機制初步確立,處理設施基本建成,收集體系逐步完善,監管職責更加明確。自2017年起集中收集處理體系開始運行,截至2020年7月,分散處理4 838頭,集中處理18 493頭。
2? 基本經驗和做法
2.1? 建成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為主的模式
依托利川市五洲牧業公司投資243余萬元(其中市人民政府以獎代補119.40萬元)建成了日處理1.5 t的“利川市潔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由市政府出資200余萬元配套建設17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點,整個體系于2016年12月底全面建成。
2.2? 因地制宜,分散深埋處理為輔的模式
為了進一步規范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和處理體系,促進“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全覆蓋”,綜合考慮所處村地理位置、環境保護、交通狀況等因素,劃定了集中收集和深埋處理區域,全市共有集中收集村325個、深埋處理村263個。
2.3? 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運行方案和監管體系
一是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利川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管理辦法》,市畜牧獸醫部門制定了《利川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處理體系運行方案》和《病死及死因不明畜禽處置行為監管細則》,明確和規范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運行模式、監管機制、資金撥付、社會監督等相關舉措。二是對病死豬收集入庫、調運、無害化處理中心病死豬進場、入庫等直至生產處理監管全過程及收集車輛安裝GPS定位系統,實現收集、調運車輛運輸途徑跟蹤,遠程視頻監控實時記錄,留存備查;對收集處理的“五單二帳”嚴格把關,缺一不可。三是按照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統一要求建設全省無害化處理監管信息平臺,進一步促進收集處理體系規范化走向完全信息化和上下聯動完全監管之路。
3? 存在的問題
3.1? 部分養殖戶自行處理時未完全按技術規范標準執行,存在安全隱患
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實施自行處理模式的養殖戶基本上采用深埋法處理病害畜禽,未完全按照農業部《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的要求處理,在選址、坑深度、覆蓋厚度、消毒等方面存在疫病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隱患。
3.2? 集中收集處理模式未完全運行
從申報無害化處理補助的數據分析,自行處理模式數量逐年在減少,集中處理模式數量年均保持平穩。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養殖戶有死亡的畜禽不愿意申報補助也不報告,還有一部分散養戶和新增的規模養殖戶也不知道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就地自行處理。同時,集中處理中心處理的病死生豬多數是承辦方的養殖企業死亡的生豬,收集處理其他來源的生豬僅占10%左右。顯示出集中收集處理模式還沒有完全運行。
3.3? 整個收集處理體系建立完成,但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
一是無害化處理必要的設施設備配置不平衡和設施設備老化。全市還有6個鄉鎮沒有配備無害化處理收集車,且配備的收集車為非封閉式,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二是惟一的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廠的處理設備老化,處理能力不足。
3.4? 無害化處理運行經費未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嚴重空缺和不足
鄉鎮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運行費用包括:鄉鎮收集人員報酬、收集點冷庫和視頻監控等設備運行經費及收集車輛運行經費等,目前收集點因無經費基本處于閑置狀態,功能作用未充分發揮。
3.5? 無害化處理財政補助面有待拓寬,補償標準偏低
目前政策是財政只對因發生重大動物疫病予以撲殺的畜禽給予適當補償,非重大動物疫病死亡的畜禽得不到財政補償;針對生豬無害化處理有補助,但是牛、羊、禽死亡無害化處理未列入補助范圍。
4? 建議
4.1? 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相關法律及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
目前廣大養殖戶對無害化處置病死畜禽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第一責任人”的主體責任意識。特別是農村地區在畜禽病死后不按規定向轄區鄉鎮畜牧服務中心報告,隨意處置病死畜禽的現象時有發生,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要切實加大相關法規宣傳和知識普及的力度,努力提高廣大養殖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提升其對隨意處置、出售、加工和食用病死畜禽危害性的認知度,做到規范處理病死畜禽,同時廣大消費者做到自覺拒絕食用病死畜禽并舉報違法經營、銷售病死畜禽及其病害產品的不法分子、不良商販。
4.2? 進一步明確無害化處理補助分配比例
按照“誰處理誰受益”的原則,處理費用為集中無害化處理中心受益,養殖場(戶)沒有獲得補助分配,導致養殖場(戶)在生豬、牛、羊病死后不愿意向所在地畜牧服務中心報告和規范地作無害化處理。因此要充分發揮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功能,必須進一步明確集中無害化處理中心和養殖場(戶)在無害化處理補助中的分配比例和擴大補助范圍。
4.3? 將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運行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是肉食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性環節,按照“屬地管理、轄區負責”“政府主導、企業受益”的原則,建議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經費的投入,所有運行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
4.4? 完善鄉、村兩級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設立鄉鎮級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充分利用村級動物防疫員的人力資源,建立激勵機制,進一步發揮畜產品質量網格員的職能,賦予其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職責,切實及時地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