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嵐
摘 要:當今社會,文化蓬勃發展,走進博物館的觀眾從文化素養到鑒賞水平在不斷提高,而觀眾的多樣性,對博物館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元化,既對講解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博物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實現與國際接軌,博物館從原有的依托自身收藏、展覽、研究等職能,逐漸偏向社會教育功能,使博物館宣傳展示與教育服務實現最優化。作為展品和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梁,文化傳播、社會教育的直接承載者“講解員”,其角色定位和發展方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物館的現狀和未來。向知識型、智慧型轉化是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也對講解員轉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關鍵詞:博物館;講解員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054
基金項目:本文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2020年度館級一般課題“對當今博物館發展趨勢下講解員向知識型人才轉化的探討”(項目編號:2020DFCT-YB08)研究成果,受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資助。
1 國內外博物館講解員的定位
大英博物館的建立,將“對人類文明中的所有藝術和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并讓人人有機會接觸人類的歷史文物,從中獲得知識和快樂”作為本館的使命[1]。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館之初,就把“教育”作為建館宗旨之一[2]。1990年博物館協會又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并列為博物館的工作核心。教育被譽為博物館的靈魂。
目前,很多博物館設有教育部門并專設教室,供學校老師帶著學生去博物館授課。在一些博物館講解由退休教師、相關專家等擔任志愿者,講解十分專業,富有學術性,與觀眾的交流經常是討論式的。
在中國,針對民眾文化普及和教育推廣程度,面對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少走進博物館的觀眾需要相關專業人員引導參觀、傳遞知識、啟發思考、文化共情,專職講解員便在博物館應運而生。明確講解員在博物館的角色定位,將指導講解員的工作性質和發展方向,也為積極推動博物館社會教育事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2 我國博物館講解員的現狀
為更好地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博物館自2008年3月實行免費開放,走進博物館的觀眾人數與日俱增,講解員的需求有增無減。然而大眾對講解這份職業缺乏客觀認識,認為講解員只需年紀輕、外形佳,普通話標準,講解稿背熟就可上崗,把講解工作容易視為“吃青春飯”;而博物館自身體制與編制的局限,管理者認識和重視程度的影響,使得講解員的培養和發展受阻;講解員自身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在優勢逐漸流失,知識更新斷層,職業未來前景免不了產生迷茫與無奈。諸多因素造成講解隊伍從性別、年齡到文化結構參差不齊,講解隊伍不穩定的現象較為普遍。
目前我國講解員較多停留在引導參觀層面。講解的內容一成不變,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表演色彩;培訓又側重在基本的發聲訓練、形體禮儀、表達技巧等內容,專業理論與學術研究設置較少。講解員面臨著專業基礎薄弱、研究能力不足以及對最新研究成果缺少了解的嚴峻形勢。仔細分析這些問題,歸納有如下原因:其一,對自身職業定位、職業內涵的認識與理解存在誤區;其二,缺乏學習與研究的能力,視野局限,缺少研究成果的關注意識以及了解研究成果的信息渠道;其三,前面提及到的綜合因素,使得講解職業發展方向變得不確定、不穩定,因而講解員缺少應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再就是陳列研究與宣傳教育相對獨立,需要加強融合,有益于講解工作的展開。
3 向知識型轉化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網絡與媒體的迅猛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快捷多元,物質生活不斷改善,大眾對精神文化自覺意識隨之增強,博物館的公共服務、人性化服務、社會教育的屬性與功能也愈加突顯。
觀眾的鑒賞水平、文化修養等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需求之后,講解已不只是停留在對展品的介紹,那種一成不變的講解內容和講解模式難于應對各種觀眾的訴求,觀眾也由被動接受到按自己的興趣和愿望主動選擇。現實狀況是:普通講解員欠缺調動觀眾情緒和激發觀眾興趣的意識,交流溝通的能力不足,講解淺顯,在面對觀眾提出有一定專業水準的問題時顯得不知所措;而優秀講解員善于觀察觀眾情緒與反應,對講解能做出相應調整,能夠較為深入地解說藏品和它背后的故事,在解答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時也能夠做到巧妙應對、有的放矢。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講解員得善于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將“因材施教”、“因人施講”作為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在這過程中,向知識型人才轉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雖然眾多博物館不斷推出各種形式的展覽和教育活動,但是這些都仍然需要依靠講解員的溝通引導才能有效開展。可以這么說,無論科技和文明如何發展進步,人與人的交流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博物館要實現有效的交流和傳播,講解員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專業特長、思想悟性存在差異,講解員的工作側重點會隨之發生變化,發現擅長領域,找準自身位置從而確定發展方向。作為講解員不能只是孤立、被動地去利用現有的講解資源,而應該運用本身的工作特性捕捉文物信息,及時獲知行業以及專業領域的動態、研究成果、學術觀點,不斷更新和充實講解內容,使自身的講解得到逐步積累和豐富,既具備學者型講解者的能力,又具有專職講解員的表達素養。成為觀眾眼中的“知識型講解員”,這些是講解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歷經過程。
4 向知識型轉化的有效方式
不是每一位講解員都有能力成為知識型、學者型的講解人才,要實現向知識型人才轉化,就須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4.1 增強對講解職業的認知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在于開闊眼界、傳遞知識、傳播理念,達到啟發思考的目的。講解作為博物館實現教育的紐帶,其意義在引導觀眾參觀,詮釋藏品展覽,通過對文物的“講”和“解”與觀眾產生思想共鳴,喚起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激起觀眾時常走進博物館的興趣。所以說,講解員不應只是作單純的信息傳遞,要善于觀察與溝通,具備表達和組織的能力。轉換講解員吃“青春飯”的固有思維,除了講解入職的基本要求之外,在錄用標準以及職業培訓中更應從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多項能力與素質的提升。
4.2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講解員是博物館的形象代表,需要注重在思想、文化、職業等方面的綜合素養。一方面,立足博物館這方平臺,通過歷史傳播、文化教育,引導觀眾擁有正面的價值取向與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講解員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基本環節。另一方面,掌握基本職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堅持職業操守,樹立持久的職業信念,當作講解員不斷追求和實踐的必要環節。再一方面,培養自身在人文方面的興趣并養成持續關注習慣,加強提升文化修養和品味,是講解員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環節。
4.3 加強專業素養
要向知識型人才轉化,除了努力提高大眾對講解職業的認知,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更應以不斷增強學習研究能力為目標。具體通過幾方面作好準備:第一,逐步增強學習思考能力。不滿足于淺層次了解展覽,力求深入理解并擴展文物或展品的來歷及其背后的故事,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詮釋展品的方法,充分表達陳列意圖,通過展覽或文物發掘現實存在的價值,探究對社會大眾具有的教育意義。第二,學會分析理解學術觀點、成果,并且恰當地融入到講解中。運用“史學”觀念詮釋藏品內涵,以詳略得當、深入淺出的語言引發觀眾興趣和思考。第三,研究觀眾類型、了解需求。通過日常工作的長期累積并結合相關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對觀眾年齡性別、知識層次、性格特征等作出科學分析,在面對觀眾時能作出客觀迅速的判斷,有針對性地輸出信息,隨時觀察了解觀眾的關注點,對講解的內容、節奏甚至形式適時調整,不作千篇一律的講解。讓觀眾在獲取知識得到滿足感,同時能帶來精神思想的啟發。
只有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對博物館擁有全面的了解,不僅是熟悉藏品以及產品,把握博物館的研究方向,而且擁有持續的熱情、強烈的講解欲、旺盛的求知欲,才能為觀眾提供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講解,成為博物館的專業性人才。
5 未來發展趨勢及目標
講解,在于激發觀眾的參觀興趣,對展覽及藏品蘊涵的物質世界及文化精神有更深的思考與體會。通過講解,觀眾對博物館既產生親近之感又存有敬畏之心。
面對國家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知識型的講解員愈加被大眾所期待,講解員向知識型人才轉化成為發展趨勢。我們也應該清楚,成為“專家學者”是講解員的職業理想,對多數講解員來說確實有著遙遠的距離。但是,只要肯認清自我、找準定位,堅守職責、耐住寂寞,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學習鉆研并與時俱進。相信經過長期積累沉淀,就有蛻變升華成為“知識型”講解員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J].中國博物館,2015(1):128.
[2]菲利普·德·蒙特貝羅,梁毓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J].文化譯叢,1982(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