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清?葉明勝
摘 要:本論文分析了當今傳統風格動畫的創作處境以及時代特點,提出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動畫創作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風格樣式,并結合現代流行元素,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傳統風格動畫作品。本論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創作實踐與體會,具體闡述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探討。主要從劇本、美術風格、造型設計進行探究,談論了如何在動畫中理解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關鍵詞:教育;傳統動畫;戲曲美術;流行文化元素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33
我國動畫歷史在前期階段非常曲折,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教育起步晚,90年代也受到外來動畫文化的巨大沖擊,一時間中國動畫創作人,在世界開放的環境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將前人締造的“中國學派”文化遺產如何在新開放環境中發展,走過不少彎路,甚至拋棄過去重新模范。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動畫教育高速發展但也形成了一層層“動畫教育泡沫”造成了中國動畫市場“產”“學”分離,動畫的創作動力更依賴市場的驅動。許多大學院校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就開始跟風開設動畫專業,而最終培養出的人才在本來就混亂的中國動畫市場里面更加迷茫。
中國動畫如何再現“中國學派”的輝煌,這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嚴峻問題,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是如何在現代環境中優化和繼承和是使用中國傳統元素的問題。
1 中國傳統文元素以及在動畫影片作品中的傳統應用
中國作為泱泱大國,在5000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累積下不可計數的文化結晶,這是我們當代動畫創作以及其他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習俗、民間工藝、戲曲,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中醫中藥學,器物把玩,文物建筑,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豐富的傳統道德倫理,泱泱遼闊的土地生養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龐博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動畫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前輩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開辟了屬于我們本土的動畫道路,不管是題材還是表現形式以及技法。
表現形式上,有借鑒了民間剪紙藝術和皮影戲風格的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等,有我國水墨動畫的代表之作《牧笛》,榮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在題材上,有傳統動畫《天書》、《漁童》、《長發姑娘》、《神筆馬良》等等,直至當代,國產動畫影視作品如《寶蓮燈》、《大鬧天宮》、《花木蘭》等。
在美術元素上均是中國傳統元素,服裝、發型、場景等等。這是我們中國動畫的前輩們開辟出來的一條獨居特色又完美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中國特色動畫道路。90年代,中國動畫被突然開放過來的外國文化沖擊,中國動畫人迷失方向,摒棄了前輩的形式、模范國外風格,最后一無所獲。2000年后至今我們經過理性思考后,開始了探索中國動畫在現代社會、市場中的新道路,近年中國動畫略有起色,如《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白蛇傳》、《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優秀作品。認真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動畫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但必須對中國傳統元素具有新的定位,才能放開眼界,進入更廣闊的創作天地。
2 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合理定位才能發展中國動畫
現代動畫創作,一方面需要在本土文化中尋找創作的語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尊重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和時代理念,還要與站在世界的角度去定位,才能讓本土文化具有時代感和現代品味,才能在現代的融合中創造新的動畫符號。
我們提倡吸收借鑒傳統藝術元素,但不能拘泥傳統元素。“任何時候傳統的東西都不能阻礙創作,不能直接把一些傳統文化樣式、民間美術形式直接添加到動畫片上”更創作不出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動畫大片。所以我們必須突破傳統這一瓶頸。各個國家的動畫片的主題內容各有特色,不能單純的用一個好和壞來形容。當代動畫創作《秦時明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認真的思考后我們發現原因。以合理的現代化的方式來表現中國傳統的民族元素,即在保持本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前提下增添大眾喜歡的流行元素。換而言之,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能使動畫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現代所接受。
破除動畫為兒童服務的思維,更要重視現代成年人群體市場。創作者一味的迎合兒童審美的需求,動畫作品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動畫種類應該多樣化發展,對于國外動畫創作模式,反對單純“拿來主義”,應當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分析,融入時代因素作品符合現在人口味,才又可能取得成功。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這部中國動畫新作,就是以傳統故事人物元素賦予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念,迎合了當下年輕群體的觀念思潮,取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成功。
動畫的特點決定其想象力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注重。動畫的想象力主要包括:非現實幻想世界的營造和真實世界與真實事物的動畫包裝,動畫的想象力不管是從故事構造上還是美術設計、或是視聽語言上都應該具有自己的想象力,當前,我們應該對傳統元素賦予新的想象力,才能把傳統元素用“活”,不管是從故事原型、美術上、視聽手法上都應該給予新的想象力,創造一個新的、渾然一體的作品。因此我們不能忘記想象力是動畫的生命動力,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在動畫創作“想象”中的運用,才能別出心裁與當前時代接軌。
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開放于世界異域題材,不作對立面而作開放融合。這是一個讓中國動畫延續生命力的新思維,傳統元素最終要定位成作品的元素之一,而不能是全部。動畫故事和表達的內容、精神是調用元素的根本原因,什么樣的內容表達、什么樣的風格設計、什么樣的故事環境決定什么樣的動畫元素,中國傳統元素是我們創作所用到的一個“棋子”,我們需要解放思維,即使是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也未必全部使用中國傳統元素。因此,我們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定位應該是局部而不是全部,創作出發的動力應該是導演表達的內涵而不是限制在一個元素中去創作。
3 總結
元素終究是元素,是為創作和表達服務,我們缺乏更好的思維和開放的創作意識,不能為了表達傳統元素而反過來定制傳統故事。本末倒置也是當前中國動畫的困境,創作思想的高度的逐漸提高,我們會發現中國傳統元素只是我們信手拈來的表達元素之一,服務于我們的思想和創作。只有打破唯傳統故事唯傳統元素的思維枷鎖,打破為了傳統而傳統思維圈,才能站在更高思維山峰俯瞰世界,與現代融合與世界融合。
參考文獻
[1]劉愛紅.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當代動畫創作研究,安徽工程大學,2013年
[2]方建國、王培德:《中外動畫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3]李蔚然:《中國動畫的戲曲情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2007年
[4]宋宇豪,楊紹清.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方法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