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 王平
摘?要?《古今釋林》全面系統地收錄了19世紀以前朝鮮語中的漢字詞匯。從來源上看,該書所收漢字詞,或源于漢語詞,如“良人”“皮盧”“牛毛”等,或源于朝鮮語詞,如“畓庫”“清”“嘯兩只”等。這些域外新材料,對于研究漢語在域外傳播過程中形音義變化特點和朝鮮語漢字詞的構詞規律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朝鮮時代?《古今釋林》?漢源漢字詞?固有漢字詞?例釋
一、 引言
(一) 關于《古今釋林》
由朝鮮學者李義鳳(1732—1801)編著的《古今釋林》,成書于朝鮮王朝正祖十四年(1789)。該書凡40卷。全書由小題、目次、引書目錄、內篇及外篇五部分組成。依據詞條內容,內篇分為“別國方言”“歷代方言”“洛閩語錄”“道家語錄”“釋氏語錄”“傳奇語錄”,外篇分為“華漢譯語”“東韓譯語”“三學譯語”“四夷譯語”“元明吏學”“羅麗吏讀”,凡12個門類。各門類下又以詞目字數分“一字類”“二字類”“三字類”等,每字類下分釋“天”“地”“火”“山”“水”“親”“女”“形”“聲”“名”“色”“言”“詁”“知”“學”“動”“年”“心”“氣”“品”“事”“物”“國”“官”“務”“科”“文”“武”“禮”“禪”“樂”“神”“法”“刑”“服”“織”“食”“宮”“器”“工”“量”“寶”“市”“稅”“戲”“疾”“術”“數”“儲”“農”“戶”“穀”“草”“木”“菜”“果”“鳥”“獸”“佃”“魚”“蟲”等小類。據統計,《古今釋林》共收22506個漢字詞[1],以其收錄詞匯量大、時代跨度長、內容范圍廣等特點,極大地豐富了東亞文化圈漢字詞的研究資料。“從橫向看,所收錄的相同或相似的蒙語、梵語、滿語、漢語等詞匯義項詮釋之異同,體現文化之異同;從縱向看,自《別國方言》至《羅麗吏讀》,可以較為直觀地看出漢魏以降詞匯意義表述的異同。這對中國語言學研究者來說,無疑也是不可多得的語料。”(王平2020)該書的版本目前僅有一種,即正祖十三年(1789)稿本,現藏首爾大學奎章閣及延世大學圖書館。韓國亞細亞文化社影印此稿本,并收入《韓國學古辭典叢書》,于1977年刊行。本文研究所用版本即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7年刊行本。
(二) 朝鮮語漢字詞界定
朝鮮語漢字詞,又稱韓國語漢字詞、韓語漢字詞。關于其界定,目前學界說法不一。劉素珍(2015)認為的朝鮮語漢字詞是指朝鮮語中“以漢字為基礎創制出來的詞”。呂游(2015)認為的朝鮮語漢字詞是指“借用漢字的含義組合成詞匯,然后再用朝鮮語來念漢字寫成的詞”。李得春(2005)則認為朝鮮語漢字詞是指“以漢字為基礎在朝鮮語里產生的詞和從中國漢語詞匯中引入并已融入到朝鮮語詞匯內部的詞來構成的詞匯系統”。筆者認為,劉說側重漢字基礎,呂說側重漢字借用,而李得春對朝鮮語漢字詞的界定則更加全面具體,因此本文“朝鮮語漢字詞”所指從李得春界定。
(三) 《古今釋林》中的朝鮮語漢字詞
《古今釋林》所收朝鮮語漢字詞條,廣征《芝峰類說》《星湖僿說》《東國山川志》等古代朝鮮漢籍,單純記錄日源漢字詞匯入之前的漢源漢字詞和朝鮮語固有漢字詞,直接反映朝鮮三國時代以來朝鮮語漢字詞的演變情況,對研究朝鮮語漢字詞的起源、發展以及語言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朝鮮語漢字詞從來源上可分為漢源詞、日源詞和朝鮮語固有詞,其中日源詞多于19世紀后半期開始大量匯入朝鮮語。近年來,學界關于朝鮮語漢字詞的研究日漸豐富,但其研究材料多集中在現代朝鮮語詞典上,其中收錄的朝鮮語漢字詞包含大量日源詞,這對單純研究漢語、朝鮮語詞匯聯系造成一定阻礙。本文根據對《古今釋林》所收朝鮮語漢字詞來源的考釋,將其分為漢源漢字詞和固有漢字詞。這些語料為研究漢語在朝鮮的傳播和應用等問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
二、 漢源朝鮮語漢字詞
漢源朝鮮語漢字詞,即“從漢語借用到朝鮮語的詞和以此為基礎派生或合成的詞” (李得春2007)。關于漢源詞的分類,有學者依據漢源詞的來源,將其分為源于中國古代典籍的漢源詞、源于佛教用語的漢源詞和源于漢語白話的漢源詞。(葉文李2016)這種分類雖然清晰,卻未能體現漢源詞和漢語詞的內在聯系。還有學者依據漢源詞的產生方式,將其分為固有詞化的漢源詞、音譯漢源詞和韓國漢字讀音的漢源詞。(李得春2005)此處所謂“固有詞化”,是指“在韓國人語言生活中長期使用、并已融入語言體系的借用漢語詞,而這部分詞因為長期使用,其語音結構發生變化,與漢語讀音和現代韓語讀音毫無關聯,因而被當作朝鮮語固有漢字詞”(李得春2007)。其說法無誤,但這一界定僅說明這部分詞屬于漢源詞,卻并未說明其具體產生方式,且依據漢源詞的界定,還有一種形音義完全借用漢語的漢字詞也當歸入漢源詞中。因此,我們依照漢源詞的產生方式,將其分為完全借用的漢源詞、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和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三類。
(一) 完全借用的漢源詞
完全借用的漢源詞,即借用漢語詞形音義,使之根植于朝鮮語體系中,這部分詞多出于中國古代典籍,其形義與該詞在漢語中的形義完全相同。《古今釋林》收錄完全借用的漢源詞如“破題”“良人”“銀杏”等。
破題?本朝。今科賦,立題下更釋題意,曰破題。自宋時已有之。(《東韓譯語·釋文》)
按,據《漢語大詞典》,“破題”當見于唐宋時期,應舉詩賦和經義的起首處,須用幾句話說破題目要義,即為破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已落重收》:“楊員外于陵省宿歸第,遇程于省司,詢之所試,程探靿中得賦稿示之,其破題曰:‘德動天鑒,祥開日華。”科舉制度自公元八世紀傳入朝鮮,科舉相應詞匯也隨之傳入,且其形音義皆保留漢語詞匯特征。《朝鮮王朝實錄·文宗實錄》:“禮曹啟進士試取條件: 一,十韻詩有破題直言景句,方今之格,卑陋莫甚……”
良人?本朝。凡民稱良人。(《東韓譯語·釋名》)
按,據《漢語大詞典》,“良人”一詞最初指良善之人,《詩·大雅·桑柔》:“維此良人,作為式谷。”后引申為美人,《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陳奐傳疏: 良人,猶美人。該詞又可表示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趙岐注: 良人,夫也。“良人”亦可指稱官職,《國語·齊語》:“十連為鄉,鄉有良人。”韋昭注: 良人,鄉大夫也。至于朝鮮語中“平民”之義,始見于《后漢書·酷吏列傳》:“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自此“良人”一詞不再指稱官職,而指平民百姓。朝鮮王朝李珥《栗谷全書》:“下人、良人, 坐于東邊, 賤人坐于西邊, 皆北上。”
銀杏?本朝。白果也。詳《釋木》“鴨腳”注。(《東韓譯語·釋果》)
按,“銀杏”一詞本屬漢語詞,在傳入朝鮮的過程中保留該詞在漢語中的形音義特征。朝鮮王朝吳宖默《江原道旌善郡叢鎖錄》:“于內間及小舍廊支裝物種,葉錢三十兩,大脯二貼,黃燭二雙,藥果、中桂各五十立,燒酒五,白清、真油、柏子各五升,胡桃、大棗、栗子各三升,銀杏二升,干柿五串來納。”據《漢語大詞典》,銀杏,稱白果樹、公孫樹、鴨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銀杏》:“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鴨腳”一詞,《古今釋林》亦有收錄:“昔端宗之遜位,安平大君瑢被誅,錦城大君瑜謫。順興傳檄起兵,未發,而有告者,亦誅。于是革廢順興府,居民謠曰: 鴨腳復生,順興復,順興復。”
(二) 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
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是指連音帶義借用漢語詞,并仿照漢語讀音,用漢字記錄的詞。這部分詞大都從漢語口頭相傳而來,因而構成詞語的漢字字形與漢語詞相差較大,但讀音與漢語詞相同或相近。《古今釋林》收錄的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如“湯巾”“養支”“皮盧”等。
湯巾?本朝。結馬巤作帽形,戴諸笠下,曰湯巾。(《東韓譯語·釋服》)
按,據《古今釋林》,“湯巾”指一種用馬鬣做成、戴在笠子下的小帽。該詞未見于漢語文獻,卻源于漢語詞“唐巾”。唐巾本是唐代帝王的便帽,元明以來多為士人佩戴。其樣式多變,材質軟硬不一,外觀均與烏紗帽相似。明王圻《三才圖會》:“唐巾,其制類古毋追,嘗見唐人畫像,帝王多冠,此則固非士大夫服也,今率為士人服矣。”朝鮮王朝尹愭《無名子集·戲語合識》:“湯巾者,鬃帽之稱,而形似紗帽。”朝鮮語中不僅有“湯巾”,亦有“唐巾”。朝鮮王朝趙榮祏《鄭元伯畫槎川像贊》:“馬尾唐巾鶴鷩衣,雨風寒暑坐于斯。” 朝鮮王朝柳得恭《燕臺再游錄》:“(仲魚)借余笠及唐巾氅衣著之,關門曳履徐步曰:‘樂哉。”可見,“湯巾”“唐巾”同為一物,皆用馬毛制作,戴在笠子下。且在《中原音韻》中,“湯”與“唐”皆為透母陽韻。因此,“湯巾”源于“唐巾”,屬于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
養支?高麗。《雞林類事》曰: 方言。齒刷曰養支。養支當作漾齒。(《東韓譯語·釋形》)
按,“養支”和“漾齒”未見于漢語文獻。據《古今釋林》,“養支”亦作“漾齒”,意即牙刷。“養”和“漾”中古音皆屬以母陽部,“支”屬章母支部,“齒”屬昌母之部,故“養支”“漾齒”為異形詞。實際上,《古今釋林》所記“養支”“漾齒”即漢語文獻中的“楊柳枝”或“柳枝”。楊柳枝可用作齒刷,唐宋時人將楊柳枝泡在水里,使用時用牙齒咬開楊柳枝,沾上藥粉用來刷牙。唐王燾《外臺秘要·卷二十二》:“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北宋《圣濟總錄·口齒門》:“先以柳枝凈揩齒,以新汲水漱口,更以鹽花于齒齦,內外揩之。”“楊柳枝”在被借用時省作“楊枝”。在中古音系中,“養”和“楊”皆屬以母陽部,“支”和“枝”皆屬章母支部,二者聲韻相通。可見,“養支”“漾齒”皆源于“楊枝”,屬于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
皮盧?高麗。《雞林類事》曰: 方言。硯曰皮盧,筆亦曰皮盧。(《東韓譯語·釋文》)
按,“皮盧”一詞未見于漢語文獻。據考證,該詞源于漢語詞“不律”。《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郭璞注: 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清龍顧山人《十朝詩乘》:“闈中主司用墨筆,分校用藍筆,監臨、監試、提調用紫筆,謄錄用朱筆,對讀用黃筆。云門亦分賦之,曰‘五色筆詩。《墨筆》云:‘不律親操典玉衡,黑頭爭仰古公名。怪來銀海明如許,應是東方漆點成。”“不律”何以作“皮盧” ?其實,“不”可通作“丕”。《說文解字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如‘不顯即‘丕顯之類。于六書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據《中原音韻》,“皮”與“丕”皆屬滂母齊部,“律”與“盧”皆屬來母魚部。由此可見,中國文獻中所用“不律”也即“丕律”,該詞在傳入朝鮮的過程中,“丕律”被同音的“皮盧”替代,也屬于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
(三) 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
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指借用漢字在漢語中的意義,或經漢字詞義引申、比喻,從而合成或派生的詞。《古今釋林》收錄的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如“妓栗”“秀才”“牛毛”等。
妓栗?本朝。西南有小栗,少干則肉皮自脫,俗稱妓栗。(《東韓譯語·釋果》)
按,“妓栗”一詞在朝鮮語中指風干后容易剝皮的一種栗子,該詞雖未見于漢語文獻,但構成該詞的“妓”與“栗”二字都借用其在漢語中的意義。“妓”在漢語中最初指歌舞女藝人,《后漢書·梁冀傳》:“因行道路,發取妓女御者。”后專指以賣淫為業的女子。明謝肇淛《五雜組》:“今時娼妓滿布天下,其大都會之地,動以千百計。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終日倚門賣笑,賣淫為活,生計至此,亦可憐矣。”“栗”在漢語中指一種果實為堅果的落葉喬木。《周禮·天官》:“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干、榛實。”朝鮮語中“妓栗”一詞,即以娼妓脫衣作比,形容栗子脫殼,屬于用借義的漢字合成的漢字詞。
秀才?本朝。俗呼成童而未冠者曰秀才,又稱都令。(《東韓譯語·釋名》)
按,《古今釋林》中“秀才”指“成童而未冠者”,這一意義與漢語詞不同。據《漢語大詞典》,漢語中的“秀才”最初指“優秀之才”,始見于《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尹知章注: 農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為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自漢代開始,“秀才”之義引申為科名,《后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論》:“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元明以來秀才一科被廢除,因而“秀才”被用來泛稱讀書人,元喬吉《新水令·閨麗》:“我是個為客秀才家,你是個未嫁女嬌娃。”明清時期,秀才亦指在童試獲得取錄的府學、縣學的生員。不論年齡,凡參加童試的考生都稱“童”。“秀才”在朝鮮語中借用漢語詞的詞形,引申漢語詞“秀才”的“被童試取錄的生員”意義。只是“秀才”在漢語中的含義并未有年齡限制,而該詞被借用到朝鮮半島后,引申專指未成年人。
牛毛?本朝。海菜名。象形也。夏月煎食,利于斥暑。(《東韓譯語·釋菜》)
按,據《古今釋林》,“牛毛”是一種可食的海菜,因其形態像牛毛而得名。“牛毛”的這一意義在漢語文獻中未見。漢語中的“牛毛”多用于比喻繁多或細小的事物。晉葛洪《抱樸子·極言》:“若夫睹財色而心不戰,聞俗言而志不沮者,萬夫之中,有一人為多矣。故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也。”明郎瑛《七修續稿·詩文·謎序文》:“曷為廣而無窮,深而難知也?曰: 蠒絲牛毛,充棟汗牛,字書之繁也。”該詞在朝鮮語中的借義取向來自漢語“牛毛”的比喻意義。朝鮮語中用指海菜的“牛毛”在漢語中稱“發菜”,“發菜”因其形態和顏色很像亂發,潮濕時呈黑綠色,干燥時呈黑色,故有“發菜”之稱。可見,“牛毛”是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與漢語詞“發菜”名異而實同。
三、 朝鮮語固有漢字詞
朝鮮語固有漢字詞,即朝鮮語中仿照漢字構詞方法、使用漢字獨創的詞語。目前學界依照固有詞的產生方式對固有詞的分類主要有兩種: 其一,分為朝鮮自造漢字派生的固有詞、用中國漢字造詞的固有詞、吏讀詞和附會漢字詞四類(李得春2005);其二,分為國字漢字詞、國音字漢字詞和國義字漢字詞三類(季欣2006;王曉霞2007)。兩種分類有相同之處,如國字漢字詞與朝鮮自造漢字派生的固有詞、國義字漢字詞與附會漢字詞、國音字漢字詞與吏讀詞,皆指同種固有詞,只是表述略有不同,在此不再區分。至于用中國漢字造詞的固有詞,要么是借用漢字形音義合成或派生的新詞,要么是僅借用漢字字形,賦予漢字新的意義,由此合成或派生的新詞,前者當屬于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后者當屬于以國義字造詞的固有詞,在固有詞下作為一類確實不妥。因此本文取第二種分類,將《古今釋林》收錄的朝鮮語固有詞分為國字固有詞、國義字固有詞和國字音固有詞三類。
(一) 國字固有詞
朝鮮語中有部分特有漢字,并非源于漢語漢字,而是仿照漢語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義特征自造出來的字,被稱為“國字”。如: 畓(水田)、乭(石頭)等。利用這部分漢字造出的漢字詞,稱為“國字固有詞”。《古今釋林》中收錄的國字固有詞如“畓庫”“椧”等。
畓庫?本朝。東俗呼水田曰畓庫。(《東韓譯語·釋農》)
按,“畓”是朝鮮語自造字,根據漢字字義組合成字,表示水田,始見于高麗一然《三國遺事·卷經二·駕洛國記》:“南新畓坪,是古來閑田,新耕作故云也,畓乃俗文也。”朝鮮王朝李睟光《芝峰類說·文字部·字義》:“我國用字,以水田為畓,米谷未滿斛稱,柴束之大者為迲,皆意作也。”朝鮮王朝鄭東愈《書永篇下》:“我國多字書所無之字……水田稱畓,音……我東有兩字合為一字者,以水田為畓。”《吏讀便覽》:“畓,音,水田曰畓,古無此字。”朝鮮王朝洪萬宗《旬五志》:“俗以水田為畓。”“畓庫”一詞,“畓”表示水田,而“庫”字從何而來尚未可知,該字在詞語中不參與表義,至于是否參與表音,尚待考證。
椧?本朝。芝峰曰: 金時習《游金鰲錄》有“北椧寺”,看《牧丹詩》。椧字不見于韻書。今俗以刳木引水為椧,即方言所謂簄音也。(《東韓譯語·釋器》)
按,“椧”是朝鮮語自造字,利用形聲造字,“木”作為形旁,“命”作為聲旁,指引水用的長管。朝鮮王朝《朝鮮燕山君日記》:“今聞命工曹造銅椧,因諫止,而此乃奢侈之事,不可為也。”《韓國漢字語詞典》:“椧,國字,筧也。”“筧”指用對剖并內節貫通的毛竹連續銜接而成的引水管道。唐白居易《錢唐湖石記》:“錢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此外,在韓國“椧”還可用作地名,韓國《新字典》:“椧,寺名也。北椧寺,在慶尚北道慶州。”
(二) 國義字固有詞
漢語傳入朝鮮后,因其和朝鮮語相去甚遠,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而朝鮮語中的固有名詞也難以用漢字表達。因此,朝鮮創制了借用漢字語音或意義的標記方法——吏讀法。為了適應記錄朝鮮語固有名詞的需要,朝鮮人在運用吏讀法標記漢語詞匯時,一部分漢字被賦予新的意義,這種意義與該字在漢語中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固有詞叫作國義字固有詞。《古今釋林》收錄的國義字固有詞如“清”“唐突”等。
清?本朝。俗稱蜜曰清。黃蜜曰黃清,白蜜曰白清。(《東韓譯語·釋食》)
按: “清”在朝鮮語中表示“蜂蜜”,表示這一意義的“清”未見于漢語文獻。“清”在漢語中最初指水清明澄澈,《說文解字·水部》:“朖也。澄水之皃。從水青聲。”后引申為其他清澈明凈的事物,《楚辭·九歌》:“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周易·豫卦》:“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又可引申形容人的高潔品質,《呂氏春秋》:“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又用作動詞,表示清洗,晉陸云《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而在朝鮮語中“清”表示“蜜”義,故有“黃清(黃蜜)”“白清(白蜜)”之稱。因此,“清”屬于借用漢字字形和讀音、與漢語意義完全不同的國義字固有詞。
唐突?本朝。俗呼圓船為。(《東韓譯語·釋器》)
按,“唐突”在朝鮮語中表示“圓船”,這一意義未見于漢語文獻。“唐突”一詞在漢語中最初指橫沖直撞,始見于《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鄭玄箋: 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后引申為“冒犯、褻瀆”意義。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廣記》:“鄰里不敢輒入,有誤犯者為唐突,大不敬,出豬牛以謝之。”在朝鮮語中,“唐突”表示圓船,是因為“圓船”在朝鮮語中讀為,與“唐突”在漢語中讀音相近,因而借用該詞表示圓船。
(三) 國音字固有詞
和國義字類似,在運用吏讀法標記朝鮮語詞匯時,為了固有詞讀音的需要,一部分漢字被賦予新的讀音,這種讀音既不同于漢字在漢語中的讀音,也不同于朝鮮語標準讀音。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漢字稱為“國音字”,以國音字構詞的固有詞稱為國音字固有詞。《古今釋林》收錄的國音字固有詞如“落只”“嘯兩只”“刀尺”等。
落只?本朝。東俗稱水田種一斗地,謂之一斗落只。二斗地,謂之二斗落只。(《東韓譯語·釋農》)
按,據《古今釋林》,“落只”表示農作物種植的土地面積單位,其中“落”是國音字,讀為,這一讀音不同于該字在朝鮮語中的標準讀音,而是在吏讀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讀音。
嘯兩只?本朝。俗呼鳶為嘯兩只,言能嘯兩也。只,語辭。(《東韓譯語·釋鳥》)
按,據《古今釋林》,“嘯兩只”是鳶的俗稱,其中“只”是國音字,不參與構意。據研究,“出現在韓國古代文獻中的國音字‘只至少有‘、、、、、六種讀音,主要是因為漢字語素‘只在漢語中的發音和多個韓國語固有讀音比較接近”(季欣2006),因此標記這些朝鮮語詞匯的時候都采用了同一個國音字“只”。類似用國音字“只”造詞的朝鮮語詞還有“戈只”“進只”等。
刀尺?本朝。今外邑掌廚供者為持刀尺。(《東韓譯語·釋名》)
按,“刀尺”一詞中,國音字“尺”不參與構意,“尺”在朝鮮語標準讀音中讀為,在吏讀過程中被賦予新的讀音。另有“楊水尺”,朝鮮王朝李瀷《星湖僿說》:“我國妓種,出于楊水尺。楊水尺者,柳器匠也。麗祖攻百濟時所,難制之遺種也。素無貫籍,賦役,好逐水草,遷徙無常,惟事田獵。編柳為器,販鬻為業。”
四、 結語
《古今釋林》朝鮮語漢字詞可分為漢源詞和固有詞,依據其產生方式,漢源詞又分為完全借用的漢源詞、從漢語音譯的漢源詞和從漢語借義的漢源詞;固有詞分為國字固有詞、國義字固有詞和國音字固有詞。作為域外新材料,它們對于研究漢語在域外傳播過程中形音義變化特點和朝鮮語漢字詞的構詞規律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首先,《古今釋林》收錄的漢源朝鮮語漢字詞,其漢字語素大都來源于同時代的漢語,部分漢字語素的形音義隨著地域傳播和時代變遷發生改變,而在朝鮮語漢字詞中可見漢語詞對其衍變產生的影響。如朝鮮語詞“良人”指平民百姓,這是借用該詞在漢語中的詞形和讀音,保留其核心意義;又如“牛毛”在朝鮮語中表示一種形態像牛毛般細密的海菜,借取漢語詞“牛毛”的比喻意義;再如“皮盧”表示筆,源于漢語詞“丕律”,如今所見其他文獻中只見“不律”,“丕律”一詞已不見于漢語文獻,該詞意義和讀音在朝鮮語中有所保留。這不僅有利于研究漢語詞域外傳播的特點,還對漢語詞匯具有一定補缺價值。
其次,《古今釋林》收錄的朝鮮語固有漢字詞是利用漢字創造出的新詞,這些詞語無論在詞形、詞義還是讀音上都符合朝鮮語內部發展的規律,具有朝鮮語言體系獨有的特征,如“畓庫”一詞中的朝鮮國字“畓”,參考漢字造字方法,將“水”與“田”兩個漢字組合成字,表示水田;又如朝鮮國義字“清”在朝鮮語中指蜂蜜,以此構詞的有“白清”“黃清”等;再如“嘯兩只”使用朝鮮國音字“只”參與構詞。這體現了漢字與漢字詞在朝鮮語言中的創新,對研究朝鮮語言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古今釋林》收錄的朝鮮語漢字詞,無論是漢源詞還是固有詞,都能作為漢語和朝鮮語溝通的橋梁,如同形異義詞“秀才”,朝鮮語詞“養支”與漢語詞“楊枝”,可以體現漢語詞和朝鮮語漢字詞在形音義上的聯系,有利于從中探尋漢字和漢文化在朝鮮社會和語言發展上形成的積極影響,這將對兩國語言及文化的交流溝通形成一定推動力量。
附?注
[1]該數據來自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CCL漢語語料庫: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3. 季欣.韓國語中韓源漢字詞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李得春.試析韓國語漢源漢字詞和韓國獨有漢字詞.延邊大學學報,2005(1).
5. 李得春.朝鮮語漢字詞和漢源詞.民族語文,2007(5).
6. 李義鳳.古今釋林.∥韓國學文獻研究所.韓國學古辭典叢書.首爾: 亞細亞文化社,1977.
7. 劉素珍.韓語中漢字詞的特點及翻譯規律探析.語言文學研究,2015(5).
8. 呂游.關于韓語中的漢字詞問題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2).
9. 檀國大學校東洋學研究所編.韓國漢字語辭典.京畿道: 檀國大學校出版部,1993.
10. 王平.韓國漢文辭書史料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11. 王曉霞.韓國語漢字詞的傳承與變異特點小議.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2. 葉文李.韓語漢字詞研究.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3. (韓國學資料中心): http:∥kostma.aks.ac.kr/.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上海?200240)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