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在如今強調消費文化和娛樂文化的語境下,以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為內核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逐漸出現,但發展卻不甚樂觀。其中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在內容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艱難生存。本文將以近年來比較成功的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為例,探討文化類網絡綜藝的現狀、淺析文化類網絡綜藝的內涵、通過《圓桌派》成功的原因為未來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的策略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網絡綜藝;圓桌派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44
1 我國文化類綜藝行業現狀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 人進行的一項問卷顯示,86.4%的受訪者表示對文化類綜藝節目較為喜歡,89.3%受訪者認為“文化缺失”現象普遍存在[1]。2013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一直建議和支持傳統電視媒體,多生產制作以弘揚及傳承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為目的的文化類綜藝節目。2017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國家寶藏》、《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視聽方式,貼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展現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的,優秀的,為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廣播電視業的文化綜藝熱潮及其背后的傳統文化熱潮,將是不斷觀察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有效手段。受互聯網影響下的新一代青年和這個開始改變的世界,他們所蘊含的潛力和創造力,正在登上歷史的舞臺[2]。
2 文化類網絡綜藝的內涵及特點
筆者認為,文化類網絡綜藝,即指以網絡平臺為策劃、選題、拍攝和主要播放渠道;受眾也為網民,且多為“三高”即“高學歷、高消費、高收入”群體;節目內容以知識、文化為核心建構;節目以傳播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受眾綜合素養,滿足受眾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綜藝類節目形式。不同于其他娛樂類網絡綜藝,文化類網絡綜藝主要強調知識分享、討論和傳播,多以單人談話、多人討論和分組PK等形式出現。區別于傳統的電視文化綜藝,依托于網絡視頻平臺的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顯然有一些新的特點。
1)彈幕文化,交流實時。網絡視頻平臺的一大特點即加入了彈幕這一功能,使得網友在觀看的同時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態度。一方面,這一機制符合年輕人的視頻觀看習慣。如今,在年輕人當中,彈幕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對于我們通常認為的80后、90后和千禧一代來說,在觀看視頻節目的同時,觀點的表達,意見的輸出,對于節目所展現部分內容切實情感的表露,無疑是提升觀看體驗的極為關鍵的一部分。而對于內容的調侃,拋“梗”也成為人們之間拉近距離、顯示自身在場、并未與群體脫節等意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能夠普及到年輕人的年齡層。另一方面,彈幕的出現無疑使得觀看節目時,觀眾擺脫節目本身文本的交流。
2)評論投票,反饋及時。區別于傳統電視節目,網絡平臺制作和播出的綜藝節目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反饋及時。這個特點使得其在節目制作方面有兩點優勢。一方面,觀眾觀看數量,播放量以數字形式呈現在下方,數據十分清晰。節目進度條上方的曲線也能準確描述大多數觀眾的逗留點、興趣點在哪里,這就能有效的捕捉節目播放過程中的關鍵點和關鍵信息。通過數據直觀地挖掘節目亮點和爆點,以便于下次的節目在話題、內容上的選擇。另一方面觀看過程中的小框投票,以及觀看后的界面下方觀眾評論,也可以及時了解觀眾想法和喜好,以改善下次制作時的質量話題、內容和嘉賓,盡量往觀眾感興趣的方向去摸索。也在觀眾評論留言的過程中進行對于節目內容的二次分享和觀點的交鋒,體驗到超出節目本身的思想碰撞,這也是此類形式對于受眾主動性的發掘和探索,能夠有效的增強觀眾觀后體驗、節目效果和粉絲黏性。
3)體小量輕,成本較低。由于網絡平臺的便捷性以及現在滿足網站播放要求的攝錄設備的普及和平民化,再加上部分網絡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規模較小,因此“一人一桌一折扇,四人一桌一香爐”成為這些節目的典型特征。由于主持人和嘉賓的文化水平,生活閱歷較為豐富,使得無論是觀點分享類還是話題討論類的節目形式,都能在減少不必要成本的情況下,保證節目質量。如《曉說》、《十三邀》、《圓桌派》,這些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往往都沒有很大的場景或是規模,但是無論是主持人高曉松、許知遠還是竇文濤都是有一定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的知識分子和公共人物,因此能在簡單的場景內分享知識、觀點、態度并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由于成本較低,體小量輕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能使得節目在話題選擇,節目內容等方面可以根據熱點事件,觀眾反饋等方面進行靈活調整,以取得更好的收視效果。
3 文化類網絡綜藝《圓桌派》節目成功原因分析
《圓桌派》是一檔由竇文濤主持,以優酷視頻為網絡播放平臺的網絡自制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了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的“竇式”風格,神侃大千世界的話題,依托于網絡,開啟嶄新的“談論+互動”節目形式,場景地點多為幽靜的茶室、房間為主,嘉賓除了老友外也會請到一些藝人或其他文化界名人。自 2016 年《圓桌派》開播以來,已有四季,憑借精良的內容,得到人們認可,節目在觀眾心中的印象不斷上升,第一季豆瓣評分 8.9分,第二季 9.2分,第三季9.1分,如今第四季雖然有所回落,但也維持在了8.7分,節目一直維持在這樣的高分狀態,并且曾獲得豆瓣年度最佳文化節目,可見觀眾的喜愛。區別于其他文化類網絡綜藝,圓桌派有許多鮮明的特點,而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文化類網絡綜藝的標志。在文化類網絡綜藝內容、形式、制作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圓桌派》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角去審視文化類網絡綜藝的創作。
4 《圓桌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啟示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技術、產品高度變化,受眾注意力極度被稀釋的情況下,傳統媒體的節目收視、經營情況不甚樂觀。傳統媒體行業的危機縈繞在眼前,在每一個從業者的嘴邊、心上。媒體融合、媒體轉型迫在眉睫,傳統的文化類綜藝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部分網絡類文化類綜藝由于投入低,成本低,粗制濫造無人感興趣,得不到曝光。或過于浮躁流于形式,起不到該有的啟蒙受眾、涵化培養作用。因此,我們或許從《圓桌派》的成功中能窺見一些經驗,以指導未來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創作,或至少對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給予啟發。
參考文獻
[1]張丹.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J].新聞傳播,2017.
[2]孫佳山.被高估的文化類綜藝——光鮮背后的深層行業困境和復雜時代背景[J].藝術評論,2018.
[3]李正良,田淼琪.我國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媒介生態學審視[J].電視研究,2017.
[4]紀騰飛.2013-2015年原創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媒介構建[D].浙江師范大學,2015.
[5]楊萌珂.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的創新性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6]馬志浩葛進平.日本動畫的彈幕評論分析:一種準社會交往的視角[J].2014.
[7]王麗君.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互動傳播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
[8]王巖.泛文化類節目的內容生產與敘事策略——以優酷《看理想》系列為例[J].2019.
[9]王欣穎.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的傳播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10]王燕.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與引導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劉太興(1984-),男,漢族,重慶云陽人,云陽縣融媒體中心,初級,研究方向:新聞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