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怡帆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平陽木版年畫發源于山西臨汾,主要題材為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場景,如祭祀、門神等,在明、清時期發展達到鼎盛。進入21 世紀現代化社會,平陽木版年畫的發展劣勢逐漸顯露。本文將從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征、發展現狀等方面對平陽木版年畫進行全方位剖析,為平陽木版年畫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提出一些建議,以期促進平陽木版年畫更好地發展。
平陽木版年畫在造型上大膽運用線條,主要用線條來表達人物的形態特征,線條在長短、疏密中尋找變化,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運用白描的表現手法描繪出無數鮮活、質樸的藝術形象。
在色彩上,平陽木版年畫大多采用明亮艷麗的顏色,在線條的基礎上達到畫面效果的最大化,由于年畫本身的功能性決定了它的顏色,大多采用紅色、黃色為基礎色,展示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也與地理環境、人文因素存在密切聯系,平陽木版年畫發源于今山西臨汾,是堯文化的誕生地,在那個時期人們對黃色情有獨鐘,它是農耕文明的代表顏色。
平陽木版年畫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潮流中不斷演化、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常常通過快速瀏覽大量的網絡信息來了解世界,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手機了解世界、發現世界,在琳瑯滿目的網絡信息中,我們可以找到任何想看的內容。如何在快速的圖片瀏覽中抓住受眾的眼球,這是平陽木版年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表現方式上,相關工作者可以通過展示動態的制作工藝,激發人們的興趣,這對平陽木版年畫的傳承發展至關重要。
在平陽木版年畫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人們了解平陽木版年畫的主要途徑為手機,但在網絡上平陽木版年畫的資料體系尚未健全,尚未形成全面的資料系統,人們無法從手機上獲得第一手資料,無法了解平陽木版年畫的工藝等,這對平陽木版年畫的宣傳與推廣極為不利。
平陽木版年畫發源于今山西臨汾,在山西的傳播較為廣泛,但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輻射面較小,資料的共享與文化的交流比較缺乏,沒有形成健全的文化交流共享平臺,傳播能力有限。
平陽木版年畫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在互聯網時代,應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加強對互聯網的應用,系統化地對平陽木版年畫進行整理與梳理,使人們用最便捷的方式了解平陽木版年畫,還應加強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獲取更多有利于平陽木版年畫發展的理念,不應局限于山西或山西周邊,應擴大發展區域,以便更好地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與設計相結合,開創了許多經典的文化創意產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許多熱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推廣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陽木版年畫也可以借鑒這一發展潮流,在文創領域不斷探索,借鑒成功案例,挖掘平陽木版年畫的傳統文化底蘊,將其轉化為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形式,豐富平陽木版年畫的表現形式,豐富人們了解平陽木版年畫的途徑與渠道。
人才是推動平陽木版年畫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推動平陽木版年畫發展與傳承的保障,互聯網時代,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平陽木版年畫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強平陽木版年畫與互聯網的聯系,實現平陽木版年畫的信息共享,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平陽木版年畫。
當今社會,平陽木版年畫的發展傳承面臨巨大的機遇,也存在不小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平陽木版年畫工作者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加強對人才的培養與運用,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正確理解運用數字化時代的有利條件,將對平陽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