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峰
戴一帖流寓到小觀弄好多年了。他原名戴巉,字一夫,精奇門壬遁之術和中醫(yī)之道。小觀弄一帶居民經(jīng)常求占一課,所占結果無不精準;請他診脈開方的,大多一帖見效。漸漸地,原名被響當當?shù)耐馓柎媪恕?/p>
剛來的時候,他還是個小伙子。在城隍廟邊上找了一間破舊小屋居住。每天吃半升米飯,不近酒和葷腥。不久,城隍廟道士跟他混熟了,經(jīng)常邀請他去聊天。一天,聊得興起,不知不覺城樓上敲了三鼓。道士們聽他說那些奇趣故事入迷,竭力挽留他住廟里。并說廟門已鎖,先生想回都無門了。他笑著繼續(xù)講故事,講到關鍵時候,忽然停住,去上廁所。道士們伸長頭頸等他回來,左等右等不到,于是去廁所、殿堂、客堂等處找了個遍,還是不見人影。道長連忙拿鑰匙開廟門,帶著幾個徒弟,左轉右轉來到他住處。還沒到門口,就聽見屋內鼾聲如雷。道長直撓頭,沒開門,院墻又高及兩丈,他是怎么出去的呢?
某日,鄰居家沈婆婆哭到戴巉門上,說自家剛學會走路的孫子,近午時分不見了。戴巉讓她不要著急,轉身給她占了一課。
“明天午時,有一個老頭,一手提一只竹籃,里面裝了一只雞和幾塊咸肉,另一手攙了你家孫子,經(jīng)過你家時,把他攔住就行了。”
隔天午時,沈婆婆和家里人都在門口翹首盼望。果然,遠遠地,走來一個老人,情狀與戴巉說的一模一樣。
沈婆婆把老人攔下。小孫子見到親爹親娘開心跳躍。老人這才放手。細問之下,老人原是城防老爺?shù)墓芗?,今早請假出門看望剛生小孩的女兒。在集市上買母雞和咸肉時,發(fā)現(xiàn)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沒大人帶,東逛西逛很危險。他上前牢牢攙住孩子的手,市場內外問了好多家,都說不是自己孩子。坐在小吃鋪給孩子吃了點糖水點心后,一路往女兒家走去,不料經(jīng)過小觀弄口,遇到了沈婆婆他們,等于把孩子送了回來。
類似幾件事情,被好事者越吹越神。來找戴巉的人多了起來。有人不惜花費巨資占求一課??伤幸?guī)矩。
“我怎么能夠做賣卦求財?shù)氖履???/p>
于是,他把精力都用在制作膏藥和藥丸上,靠賣治病救人的中藥和給病人診脈看病為生。一個病人從戴巉開的方子上找到亮點。他是第一個向戴巉求字的人。接著,更多的人涌向戴巉的陋室,為的就是求一幅他書寫得嚴謹內斂的“率更體”書法作品。不到半年,小觀弄大部分店鋪都換上了戴巉寫的匾額?!靶∮^樓”老板吳德富也在一樓大堂掛了多幅戴巉的字。令小觀弄居民肅然起敬的是,每次得到“潤筆費”,戴巉都把這些錢用在施舍窮人、病人上。他還是這句老話:“我只要白飯配蘿卜就天天是好日了?!?/p>
城里有個吳員外,家財萬貫,還擁有莊園好幾座。一日,母親得病,請了好多郎中診治,都不見效。友人推薦去戴巉那里看。吳員外眉頭緊鎖。
“我早就想去戴巉那里請??陕犝f他只治窮人,不治富人。我去怕是碰一鼻子灰呢。”
話音未落,門房來報,戴巉讓人帶來口信。
這段時間,城里大亂。運河發(fā)大水,多個縣遭難。大量逃難民眾涌進城里,饑渴難當,流落街頭。
戴巉的口信很實在:只要吳員外捐白米五百石,蘆席棚六十座,就愿意破例為吳老太太治病。
吳員外立刻依照戴巉的要求辦。還親自到發(fā)放點檢查物資到位情況。然后再到小觀弄請戴巉。戴巉欣然前往吳宅。望聞問切后,他對吳員外說:“老夫人是慢病急發(fā),你不要迷信所謂的‘一帖見效’,此病需要調理,一年可愈,其間我會開不同方子,你只管抓藥便是?!?/p>
果然,不到一年,吳老太太恢復如初。雖然戴巉不執(zhí)著于自己“一帖”的名號,但是大家對他更加敬重了,在他們心目中,戴一帖是“正氣”的象征。
一個酷暑天的傍晚,戴一帖到郊外訪友陳恪勤。兩人在豆棚下乘涼聊天,聊得興起,陳恪勤總覺得缺少點什么,于是進屋拿壺去買酒。他要與戴一帖夜飲暢敘。
戴一帖在豆棚下等友歸來。突然,一少婦踉蹌而來,神情閃爍,過豆棚時,對戴一帖低首一拜,匆匆進屋。戴一帖看得仔細。少婦進屋時似乎落下了什么東西。他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一條麻繩,再一聞,奇臭無比。便取火燒繩,不一會繩子燃成灰燼。
不一會兒,少婦轉頭出門找繩,不見,問戴一帖要繩。戴一帖指指邊上的那堆灰燼,不言自明。少婦急了,披頭散發(fā),吐舌吹氣,吹出來的氣陰冷無比。戴一帖也鼓胸中之氣吹之,氣所到之處,少婦身形恍若氣泡,隨風飄散。
此時,陳恪勤買酒歸來。戴一帖忙讓他進門看陳夫人。陳夫人竟然已經(jīng)懸梁自盡。把陳夫人解下,發(fā)現(xiàn)氣息未絕。拍胸灌湯掐人中,陳夫人蘇醒過來。
原來,陳恪勤進屋拿壺時,身上一摸,分文皆無,轉頭看見夫人頭上的釵頭,想以此換酒。夫人不舍得,陳恪勤一怒,打了夫人一記耳光,并拔了釵頭而去。陳夫人憤怒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一個女鬼,哄勸她上吊自盡。陳夫人迷迷糊糊之間,就上了當。幸虧戴一帖以正壓邪,救了陳夫人一命。夫妻兩人對戴一帖感激不盡。
小觀弄附近有個窮人之子,生來是啞巴,長大后替人舂米為生。他生性隨和,從不與人計較工錢,舂出來的米分量足質量好。人們爭著把稻谷挑到啞巴家。十年如一日,啞巴把每天勞作所得的十幾文錢,用在放生上。商販見他來買鳥雀魚蝦,也都以低價賣給他。有好事者帶著啞巴來跟戴一帖說,能不能治一治啞病。戴一帖當即為啞巴占上一卦,隨即開了一張方子,讓他們抓好藥后,放著不動,待啞巴三十歲生日那天清晨服下。
啞巴生日很快到來。當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下戴一帖配制的藥湯。日出時分,啞巴突然開口說話,窮人夫妻和鄉(xiāng)鄰們驚嘆不已,連忙帶著啞巴來到戴一帖小屋,磕頭謝恩。
戴一帖扶起他們,“我那天看啞巴,心思專一,胸中有一腔愛之熱血,與天地的氤氳之氣相感,總有一天,他會沖破障礙,說話無礙的。我的藥只不過把這個過程稍稍往前提了一點而已。”啞巴熱淚漣漣,引得眾人感慨不已。
有一天,教書的張文生先生的學生急急忙忙來請戴一帖。戴一帖馬上趕到學堂。張文生端坐案桌后,雙眼緊閉,不時嘿嘿一笑,似夢非夢。如此狀態(tài)從早上開課不久開始,已經(jīng)一個多時辰。學生們有驚愕的,有好奇的,就是不敢動老師一根手指。
戴一帖走上前,伸手在張文生后背上輕拍三下。張文生“嗯”了一聲,緩緩睜開眼,見到戴一帖感覺很奇怪。
“戴先生,您怎么到學堂來了?”
“是您的學生急著找我,我就趕過來了?!?/p>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把剛才張文生的樣子描述了一遍。張文生大感驚訝。
“剛才,我感覺有點困,就讓學生們抄寫《論語·為政》。自己把頭往后一靠,感覺剛做了幾個有趣的夢,就被戴先生叫醒了?!?/p>
“您都夢見了什么呢?”
“我夢見鬼了,一個大肚鬼,身高不滿三尺,白白的肚子像個大大的笆斗,蹣跚而來,靠墻而立。一個醉鬼跌跌撞撞經(jīng)過,用腳踢他的大肚子。不料大肚鬼把肚子往里縮進,醉鬼的腳被柔柔的肚皮肉纏住了,而大肚鬼的頭和五官都鼓得大大的,成了大頭鬼。我這不就笑出來了么?!?/p>
學生們詫異的是,先生睡了這么久,說出來的內容似乎是一瞬間的事情。
戴一帖沉吟一下,開了一帖藥,讓學生們去抓藥。
“您白日夢見鬼,特別是早上陽氣上升的時候,說明您陽氣還是不足。我剛給您開的方子就是補陽氣的。鬼也是勢利的,見人袍服華貴,遠遠地會作可憐乞討狀;見衣衫襤褸者,揶揄藐視,還會抓泥土灑在人面上,牽蜘蛛網(wǎng)蒙人眼。而被鬼指罵嘲笑的人,也會遭受厄運。我開的藥的作用,一是讓您不見鬼,二是讓鬼在您威嚴形象面前,遠遠逃遁?!?/p>
張文生先生服了戴一帖的藥,從此沒有再撞鬼,一直精神矍鑠地活到了八十多歲。
不知不覺中,戴一帖在小觀弄住了二十多年。年過五旬,卻依然神采奕奕,每天仍然白飯、蔬菜,自得其樂。每次鄉(xiāng)鄰求醫(yī)問藥,他格外耐心細致。只是每當鄉(xiāng)鄰問起老家之事,他總是三緘其口。
有段時間,幾個南方醫(yī)生來到古城,開起醫(yī)館。因診費、藥費都相對便宜,吸引了不少人去看病、抓藥。一時間,那幾個醫(yī)館門庭若市。戴一帖又做起給商戶寫對聯(lián)、匾額的營生。鄉(xiāng)鄰們勸他降點費用,戴一帖并不搭話,而是轉身進房,捧出《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四圣心源》等八部醫(yī)書。
“我所用醫(yī)術、藥方,都是根據(jù)這些經(jīng)典醫(yī)書上所載,結合診療過程中病患的特殊性確定。收取費用,已到最低。如果那些醫(yī)生收費太低,只能是在用藥上特別輕,這樣是達不到治療效果的?!?/p>
果然,一個階段后,大家又紛紛回頭來找戴一帖治病。沒了生意,那些醫(yī)生只能卷鋪蓋走路。
戴一帖嘆息道:“顧亭林曾說,‘古之名醫(yī)能生人,古之庸醫(yī)能殺人。今之庸醫(yī),不能生人,不能殺人。’那些醫(yī)生雖然一時不至于殺人,對付小毛小病或許還能有點效果,但對大病、急病,拖延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那真是會要命的?!?/p>
大家聞聽此言,對他懸壺濟世的品格敬佩不已。新來的知府聽聞戴一帖的名聲,想要召見他,卻被回絕了。于是,知府暗地里派人調查戴一帖的身世。
原來戴一帖是南通州的拔貢生,因一次意外而殺了人,逃亡到古城。這些年來,他一直吃素穿粗布衣服,是因為當年父母亡故,未能奔喪而守孝的緣故。知府對戴一帖更加敬佩,想讓他進衙門做事,不肯;推薦到軍營里做醫(yī)官,還是不肯;給些資金,辦個醫(yī)館,仍然不肯。幾次三番,戴一帖覺得古城待不下去了。
一天清晨,戴一帖輕輕掩上陋室小門,走出小觀弄,從此沒有再回來過。
鄉(xiāng)鄰們想念戴一帖,也抱怨他不打招呼就離去。每當有旅客進小觀樓吃飯,或者有貨郎擔貨路過,大家總會打聽戴一帖的下落。
終于,一位長沙客受過戴一帖的診治,他告訴小觀弄的鄉(xiāng)鄰們,戴一帖現(xiàn)在過得不錯,但他不是一個人生活。眾人驚訝、好奇,長沙客哈哈一笑,講出實情。
“戴一帖出古城后,往南行走。到了澧縣,遭遇一個江洋大盜,戴一帖勸其改過自新,以賣煮豆子為生,每日所得一百錢,用來贍養(yǎng)老母親。自己吃粥度日,非常孝順。別人看到戴一帖與一個賣煮豆子之人相交甚密,感覺很奇怪,問清原由后,都佩服他感化人的精神。戴一帖現(xiàn)在與他們母子倆住在一起,生活得很快樂?!?/p>
據(jù)說,戴一帖活到了七十多歲,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