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怡 肖丹丹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二維碼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環境下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為此,本文通過對二維碼與傳播民族民間音樂的結合展開分析,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傳承和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不同的發展對策,以期為民族民間音樂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中國音樂因素的根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我國社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斷發生改變,人們對音樂的喜愛也逐漸偏向流行音樂,導致傳統音樂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逐漸失去了原本的韻味。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新時代發展給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帶來的沖擊,加強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傳播,成為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載體,二維碼作為互聯網信息的入口之一,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資源共享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音頻視頻是時下最能吸引人們眼球的互聯網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方便快捷地將民族音樂盛宴直接送入用戶的耳中。
此外,二維碼與光盤、書籍等實物相比更容易保存,設計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更容易吸引不同類型的人的注意力。在我國,通過二維碼聽音樂多運用在歌手發行的宣傳海報上,較少運用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上。
改革開放以后,大量外來文化涌入對民族文化的特殊經濟和社會地位造成巨大的沖擊。根據以往深入農村地區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對傳統文化的田野考察,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傳統歌會對歌在當地已不再流行,而衡量侗族女子是否優秀的編制手藝在當地也顯得不再重要,民族民間音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失傳讓個別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出現“斷層”,甚至是“消失”的現象。
民族民間音樂二維碼與民族傳統工藝品的創新性融合在南寧首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留肖壯族新村(原名為留肖坡地)展開實踐。把《壯族敬酒歌》《阿媽她》《哈嘹》《三月三》《喲依嘹》等壯族民歌轉換為二維碼,以貼紙的形式附著在銅鼓和繡球上,邀請來留肖壯族新村參觀的游客以模擬購買當地特色民族工藝品的形式體驗民族民間音樂二維碼與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融合,并填寫“對于二維碼傳承與傳播民族民間音樂的感受和看法”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顯示,80.82%的人支持民族民間音樂二維碼與民族傳統工藝品相融合,60.27%的人認為這樣的融合能讓人們更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點,38.36%認為這樣的產品具有創新性、可能支持。活動體驗結束后有部分游客反饋:音樂與產品的結合符合當下的趨勢,能讓民族文化與時代接軌,希望二維碼內容能夠加入工藝品和歌曲的文化背景資料,使其變得更加豐滿。
今年,各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紛紛開展線上教育。線上教育的功能十分強大,包括直播課程可以緩存,隨時回放,可全方位呈現教師講解、教師答疑、重點提醒、隨堂筆記查看和通知作業收發等。筆者認為,線上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將優秀的教育資源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讓更多身處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的孩子能享受同樣優秀的教育資源。但國人對于溝通的便捷性、親師性、課堂學習氛圍等線下教育的“師生面對面”功能存在一定的依賴性,線上招生的成本巨大,廣告費高昂且性價比不高,所以線上教育暫時難以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育、現場教育,只有把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融合才能做得更好。
許多學生擁有自己的電子學習工具(手機、平板和筆記本),而對于適合12 歲以下孩子使用的電話手表也已具備掃碼功能。內容一致的民族民間音樂二維碼和教材書籍相結合,已在南寧市福建路小學二年3 班展開實踐。實踐的學習內容為江蘇民歌《茉莉花》,在課堂正式學唱《茉莉花》之前,教師先用手機掃描《茉莉花》歌曲右上角的二維碼,在播放音樂的同時,讓全班學生認真聆聽。播放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隨著音樂輕輕擺動身體,有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旋律哼唱。兩次播放完畢后,全班學生基本上已經能夠完整地唱完整首《茉莉花》,通過二維碼還能拓展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福建路小學的周校長在聽完二維碼與教材融合的實踐課后,對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方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總而言之,中國自古有采“風”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既美且真。面對新的挑戰時,我們只有快速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前進,才能打破傳統民族音樂發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