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淇 河南農業大學
在中國藝術史論課程教學時,為了滿足現代藝術設計學院教學需求,教師要采用比較教學法將中國藝術設計史與中國工藝美術史相融合,在互相參照、合理取舍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精準度與質量。
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中國藝術設計史課程教學刪減了很多中國工藝美術史內容,對包裝、設計、漢字、古代徽記設計等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補充,這些補充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拉長了現有知識內容的時間跨度,也使得中國藝術設計史課程教學層次有所拓展,對學生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是,要想讓學生更細致地了解到這些內容,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中國藝術設計史課程知識,教師就要從藝術設計角度出發進行比較教學。
在比較教學中,教師要將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與中國藝術設計史課程中所包含的藝術設計內容進行比較,進而明確課程內容的詳略。首先,通過分析“藝術設計”一詞的由來,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存在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設計主要是指人們在進行活動過程中,通過規劃與構想為后期物質創造提供基礎;而廣義的設計是指人們通過安排、籌劃、設想、布置等一系列操作實現最初所設定的目標。可見,與狹義的設計相比,廣義的設計不僅有前期的規劃和構想,還有一定的布置與安排,在這一過程中更加強調藝術感。因此,以藝術為主的設計與以技術為主的設計所包含的內容是不同的,所強調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基于這一層面,在教學中國藝術設計史內容時,教師應更加強調藝術設計中“設計”二字所包含的內容;而在教學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知識時,教師應更加強調藝術設計中的“藝術”二字所呈現的內容。雖然從藝術設計角度出發,兩門課程存在的關系十分密切,且具有相同的淵源,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二者的不同點,特別是它們在設計層面上的不同點。教師可以通過對古代物品的分析,引導學生尋找“以藝術為出發點的物體呈現狀態”和“以設計為出發點的物體呈現狀態”之間的區別,通過為學生呈現案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看到其區別,進而在比較教學法的引導下理解相關知識。
課程內容的可比性不僅體現在以藝術設計為出發點進行的對比上,還體現在設計與工藝關系上。基于此,在采用比較教學法時,教師還要從設計與工藝關系層面出發開展比較教學。
我們必須認識到,工藝也存在狹義與廣義之分。目前,我們普遍認為,工藝是指人們借助生產工具,對原材料或半成品進行處理與加工的過程。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各種設備的不斷推出,工藝逐漸脫離了設計。但是,人們仍然非常重視設計與工藝的結合,只有實現設計與工藝的結合,才能使作品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為此,在進行比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設計與工藝密不可分的關系出發,更加細致地講解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設計與工藝融合的效果會有更高的要求。無論青銅器還是先秦兩漢時的漆器或宋元明清時的瓷器,都體現出了設計和工藝的緊密聯系。因此,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同源且同根。在比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強調細節內容,以保證學生可以在理解二者關系的基礎上,了解其存在的區別,進而完善設計思想,提高設計水平。
目前,部分設計學院已經取消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只開展中國藝術設計史課程。要想讓學生掌握豐富的中國藝術史論課程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有效結合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內容,積極采用比較教學法來加深學生對藝術設計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