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娜 山東省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目前在多數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中,涉及藝術史論的課程只有兩門甚至一門,且往往較為空泛,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如設計概論等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不同的藝術流派和經典造型及風格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出處及由來,無法深刻理解其真正的美學價值,進而難以實現準確的借鑒和運用,傳承與發揚自然無從提起。因此,掌握較為完整的藝術發展史是每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
本文對中國美學史和世界建筑設計史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的直接或間接意義展開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生在課堂中了解和掌握的設計流派或風格只限于它們的名稱和概括的特征及幾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他們不清楚這個設計流派出現的原因、出現的具體時間、地點、發展過程,及其在藝術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等[1]。例如,對于哥特式的尖頂建筑,大部分學生了解到的哥特式建筑尖頂的由來是西方宗教追求接近天國領域的結果,但學習了建筑設計史后會明白,哥特式尖頂是建筑技術發展的產物,而非單純的宗教追求的結果。在哥特尖券出現以前,西方建筑一直沿用羅馬建筑中的拱券或拱筒,由于技術出現了很多局限性,如開窗的面積過小、過于依賴承重柱等弊端,所以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肋拱頂的尖券應運而生,也就是今天看到的哥特式尖頂。同時,尖券出現的時間在1150 年左右,處于漫長且黑暗的中世紀晚期,由于不斷追求高度上的突破,人們通常會感覺哥特式建筑具有黑暗戲謔的情感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設計相當成功的哥特式建筑主要集中于法國,如亞眠圣母大教堂、巴黎的盛夏佩爾小教堂等;其次是英國,如韋爾斯教堂、劍橋的皇家學院禮拜堂等,英國哥特式建筑有著獨特的扇形拱頂,肋拱上會多出放射性的條帶裝飾,這些知識有助于我們快速分辨建筑的出處。后來由于法國具有驚人高聳比例的博韋大教堂的中央尖頂完全倒塌,人們才開始意識到,中世紀用于建造高聳的技術已經到達頂峰。經歷了漫長的混亂的中世紀,人們的自我意識終于覺醒,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始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終于到來,建筑設計上開始推崇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建筑特點,哥特式建筑在經歷了200 多年的發展后終于告一段落……學生只有了解哥特式建筑的由來及發展后才能加深對其的認知,在今后的鑒賞過程中才能有所依據、旁征博引,從而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論知識儲備。
作為藝術設計行業的從業者,審美水準決定了學生專業能力的上限,可見審美水準對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審美水準便成為專業學習的重要任務。但審美是個人內在綜合修養的外化物質形式,這也是一個相對模糊、寬泛的概念[2]。審美的提高需要依靠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來實現,了解和掌握藝術史論對審美水準的提高具有直接幫助。
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經常會去博物館、藝術館等地參觀采風,開闊自己的眼界,為專業學習夯實基礎。博物館中陳列著許多青銅器,如果學生對其不甚了解,往往只是走馬觀花,就沒法領會其獰厲之美。當我們沒有研究青銅器的整個發展歷程時,陳列在博物館里的一件件深沉的器物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僅是先人精湛的手工藝,對其背后的由來及含義卻知曉甚微。但當我們研究青銅器的歷史時,便會了解青銅器始于夏朝奴隸制時期的巫史文化,之前全民性的巫術禮儀逐漸變為統治階級壟斷社會的工具,而青銅器主要是用來進行巫術禮儀活動的器具。當時的社會組成以氏族部落為單位,而青銅器上面的獸面饕餮紋飾一方面彰顯了本部落用武力征伐得到的勝利,一方面用猙獰的獸面紋來恐嚇震懾外氏部落,在獰厲之中沉淀著深厚的歷史力量,展現出其獨特的美。了解到青銅器上饕餮紋的背景后,我們才能對陳列柜中的青銅器產生敬仰,這是在不了解青銅器的歷程前未曾產生的審美情感。青銅器始于夏朝,興盛于商周,沒落于春秋時期,在這一時期,舊有的宗教巫術觀念已經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對現實生活和人間趣味的關注,而青銅饕餮紋也就隨之世俗化了,失去了原有的令人畏懼和崇拜之感。領悟到這些史論后,我們對青銅器的鑒賞就有了深層次的情感領悟,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審美水平。由此可見,學習和掌握相關藝術史論對專業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
學習設計專業要求學生最終呈現出自己設計的作品,優秀的作品需要以具體的設計元素為支撐,而設計元素的靈感與創作需要學生從傳統設計中獲取和積累。例如,西方的傳統建筑中常見到的柱式,學生如果對其不甚了解,一般會泛稱為希臘柱、羅馬柱,在設計實踐中借鑒柱式設計時,往往會因為不熟悉柱式設計的由來和發展而出現使用不夠貼切的情況,導致設計出來的作品偏離設計主題[3]。學生學習了西方建筑的基本藝術史后,就會了解到在古希臘就已出現了三種經典柱式:簡潔經典的多立克柱式、帶有渦卷的愛奧尼柱式、以毛茛葉為裝飾的科林斯柱式,后來古羅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另外兩種柱式:一種是簡化了的多克立柱式結合愛奧尼柱式的柱礎(多克立柱式沒有柱礎)而來的塔司干柱式;另一種是柱頭的裝飾將愛奧尼柱頭的渦卷和科林斯柱頭的毛茛葉裝飾形式合為一體的混合式柱式。這五種傳統柱式反復出現在西方的傳統建筑中,或在這五種經典柱式的基礎上經過創意設計而來。例如,我們熟知的希臘雅典的帕特農神廟、羅馬萬神廟及巴洛克風格時期的西班牙的格拉納達主教堂等,當代設計的復古風格中都有這五款柱式的身影,可以說,這五款柱式凝聚了西方傳統建筑的靈魂。學生只有學習了這些相關藝術史后,才能積累豐富的素材庫,日后在設計實踐中才能準確地在素材庫中選擇相關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4]。只有這樣,學生設計出來的作品才能有歷史積淀的底蘊,才更易于被大眾接受。
如今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這要求學生更好地學習與鑒賞傳統文化作品。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肩負起引領環境形態發展的重任,傳統建筑與園林的美學觀念必須深植于他們的美學思想中,這就需要學生研究與積累藝術史論知識。例如,我國傳統建筑的雛形始于先秦具有理性精神的建筑群模式,不同于西方建筑高大的空間,中國傳統建筑一直是以人的居住功能為主要建造思想,在建筑群里只留出部分空間做供奉。中國傳統哲學一直以理性著稱,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將理性精神發揚光大,當然這也體現在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中。從先秦開始,傳統建筑以其群落的組成而形成一定的規模,從而以時間游離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不是以高大的空間取勝。我國傳統建筑群往往以嚴格對稱的形式出現,其中各空間都井井有條又流暢地串聯起來,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兼濟天下”的入世理性哲學[5]。而中國園林“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獨善其身的出世道家學派思想也正是對傳統建筑的補充,就像是入世的儒家思想和出世的道家思想相互補充成為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一樣,理性的傳統建筑與感性的傳統園林同樣相互依存,成為中國特有的環境風貌。學生只有深入學習和理解傳統建筑背后的哲學觀念后,在設計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髓,進而更好地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藝術史論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只是上文羅列的幾點,其對學生專業能力、個人修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都有著潛移默化的提升作用。筆者希望今后各高校能重視對藝術史論課程的開展和普及,從根本上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