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芬香
(廣東省連平縣附城中學,廣東 連平 517100)
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弊端:或是將文言文課上成“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古漢語課,或是成為架空文言文字詞的“文章分析課”,有人用“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廢于清議”來概括當前文言文教學的弊端。
當下文言文教學,教師過分注重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重“言”輕“文”,具體表現有:一是重講輕讀;二是結構松散;三是形式單一。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未能體現文言文教學價值的綜合性、整體性,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失去學習興趣,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基于此,本人認為文言文教學轉變教學方向迫在眉睫,文言文是“文章”與“文學”的統一,它多層面地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最終實現文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的“四位一體”。 文言文教學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上,從語言基礎層面上升到文學鑒賞層面,做到“言文統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統一”一直困擾著大批的語文教師,本人通過教學中的實踐,嘗試從“因言解文”,以“言”來打開對“文”的解讀。
《湖心亭看雪》教學片斷,通讀課文,思考:
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學生很輕松地找到一個“癡”。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學生開始賞讀品味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分析過程中可以解決“俱”、“絕”、“是日”“更”“獨”等重點詞語的意思。提問:孤獨的張岱來到湖心亭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找出描繪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個賞析過程既可以理解“沆碭”、“芥”等生僻字,同時還可以品味“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
這些教學過程,授課者就用一個“癡”字貫穿整個課堂,既落實了字詞解釋、翻譯,同時還賞析了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體會了張岱那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六國論》中三個帶有“滅”的詞語——“破滅”“遷滅”“革滅”為例,這三個詞,都有滅亡的意思,但語素不同,語義殊異。我教學本課時通過探尋“滅”前面的“破”“遷”“革”這三個語素的本源,辨析三個詞語的不同,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六國滅亡的原因,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體味作者用詞精當的特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言的意味。此外,從“窮餓無聊,追購又急”一句中的“窮”字出發,和“貧”字進行區別,明確在文言文中表示沒有錢時,用“貧”;而“窮”的繁體字是“窮”,表示人曲身在洞穴之中,比喻失意、困頓。因此,“窮餓無聊”寫出了作為北宋重臣的文天祥,在遭受內外逼迫、多方通緝下的失意、困頓和落魄。如果我們忽略這個“窮”字背后深層的含意,只是簡單的把它翻譯成“貧窮”,則失去漢字所體現的文學意味,變成了單調的字詞解釋了。一言蔽之,文言文教學中適時滲透一些漢字的本源探尋,可以有效地增加文言文教學的文化厚度,進而實現“言文統一”。
又如,驚(繁體字驚):形聲。從馬,敬聲。本義:馬受驚 驟:形聲。從馬,聚聲。本義:馬奔馳,疾步也。
看了這些之后,我們再來看“波濤夜驚,風雨驟至”,我們會聯想到一群野馬受驚狂奔的場面,我們會感受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能夠體會到秋聲的“形色”與“異態”。而《教師用書》中的參考譯文“像波濤洶涌,暴風雨驟然來臨一樣”,這樣蒼白的翻譯,只會導致原文中“美學要素”的流失。
以《鴻門宴》中的一段話為例: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這兩句中有兩組意義相近的字,一組是“操”與“持”,一組是“獻”與“與”。“操”字的常用義,表示手的動作嫻熟,含有穩定不變的意思,與表示“慣常”意義相通。古代諸侯之間往來,捎帶禮物是慣常的做法。“持”的常用義,表示手往上托,有“奉”的意思,顯示態度之恭謹。從“持”字可見,當時劉邦雖心存滅項羽之心,但表面上還是要顯出臣服恭敬的樣子,所以用“持”字相當貼切。“獻”與“與”兩字意義相同,但為什么不說是“我持白璧一雙,欲與項王;玉斗一雙,欲獻亞父”呢?“獻”是恭敬莊嚴地送給的意思,與的本義為“賜予”,可見劉邦的說話藝術之高。這些字詞我們教學時不應該輕易放過,而要深入體會。
總之,從“煉字煉句”處著手,細品語句,是實現文言文教學“言文統一”的一條有效之路。“煉字”就是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這需要我們因“言”解“文”,在字詞句的解讀和賞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載道”,從而真正實現文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的“四位一體”,達成文言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