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大邵村中心學校,河北 涿州 072750)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起始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抓好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非常關鍵。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強調要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提高。這就意味著在應試教育下長期被忽視的美術教育也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那么應該怎樣開展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育呢?
小學美術學科作為落實小學美育教育的主陣地,新課標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將小學美術課程本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收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是小學美術教育的一個發展目標。這就意味著小學美術教學要超越知識的層面,而是聯系、植根于學生的生活,并給他們以深刻的啟迪和導向。事實上從歷史到現今藝術大師研究探索色彩都是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實體,如今的課堂教學我們更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在引導學生發現生活色彩美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懂得利用新鮮的實物挖掘不一樣的色彩,從而運用到課堂中。
那么小學美術教育怎樣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呢?那就要結合社會的熱點問題實現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認識。我們都知道美術課堂教學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同時也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生活中的美被人類破壞了,APEC 藍就是這樣一個新名詞。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生活質量迅速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自然環境空氣質量卻在走下坡路,出現了很多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的新穎詞匯,例如,霧霾,重工業的污染,汽車尾氣的排放,樹木砍伐等,讓我們原本的藍天蒙上一層灰白色的面紗,顯得尤為神秘。這樣的一抹色彩如果在畫紙上也許藝術家們會調出意想不到的色彩,并勾畫出美輪美奐的圖畫,可是現在我卻聽到有人笑我甚至聽到無數怨言,滿街看到的是戴口罩的人們,咳嗽聲,病毒的氣息蔓延在污濁的空氣當中快要窒息,此時此刻我們懷念那一抹藍,那一抹在調色盤中再普通不過的藍色,卻在現在珍貴無比。而在色彩中的藍也出現了新名詞——APEC 藍,這抹藍相比其他藍色更顯得純粹、柔和、清新,如何把這抹藍從生活中帶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不一樣的色彩美感和藝術靈感,實現美術學科的教育功能。
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這一社會普遍在關注的問題引申到課堂教學中來,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污染的現象或者問題,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和畫筆去勾勒自己心中的環境和地球的顏色,這樣不僅僅能夠鍛煉學生利用現有知識的能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學會去客觀、理性地去審視社會環境問題,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理念,這樣就達到了美術課思想育人的效果。
我們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色彩的歷史,從歷史到現今藝術大師不論如何研究探索色彩都是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實體,如今的課堂教學我們更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在引導學生發現生活色彩美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懂得利用新鮮的實物挖掘不一樣的色彩從而運用到課堂中。讓美術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同時,一方面,教學手段更切實可行,教學用品、資料盡量是學生自己能在生活中去尋找,然后帶到課堂來,親自動手互相交流來的更真實,學習興趣更濃厚。另一方面美術作品的實用性更強,更接近生活,而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外界更加好奇和敏感,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激發學生發現生活美感的同時,將這種色彩美感帶到課堂中,讓課堂豐富多彩,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而達到美化校園,美化家庭,美化家庭。教師在課堂中一直扮演著知識的傳授者,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充當主角,教師成為美術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并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感受生活。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存在誤區,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素養和認知水平。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將生活帶到課堂,再從課堂帶到生活。學以致用,學習是為了生活而學習,創造是為了生活而創造,美術作品的創作本是為了生活而創作。用各種方式努力使作品回歸生活,讓學生充分感受自己創作為生活帶來不一樣的美感,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如用已有的知識和所發現的新鮮事物相結合,創作出作品,來裝點生活,美化課堂,將色彩本身注入生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