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晨露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
陶瓷是中國的國粹,對外陶瓷就代表著中國,這一點從英文單詞“china”同時具有中國和陶瓷雙重含義就能看出。翻開厚重的中國古代陶瓷史,幾乎每一頁都熠熠生輝,歷朝歷代技術高超的工匠們能制作出各式各樣、精妙絕倫的瓷器,令西方人羨慕驚嘆。
然而時至今日,提起全球知名的大型陶瓷公司,會蹦出這樣一些品牌:英國皇家韋奇伍德、丹麥皇家哥本哈根、荷蘭皇家代爾夫特、德國羅森塔爾等。這些國際知名品牌的形成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且長期堅持精品化路子,具有很大的品牌效應,占領著一大片市場。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品牌都不是中國的。那么這不禁會使人產生疑問,既然瓷器是中國的象征,那為什么近現代世界頂級的陶瓷品牌都是歐洲的呢?
這就不得不回溯歷史,當中國陶瓷文明延續至清末時期時,因國內連年戰亂,局限于封閉型舊生產方式的中國陶瓷業每況愈下,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20 世紀上半葉,民國時期的陶瓷業總體上也處于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陶瓷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相反,在西方國家經過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包豪斯、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等一系列設計運動使陶瓷業迅速發展。從18 世紀50 年代開始,陶瓷廠已遍及歐洲,推出了新的器物造型和各種色相完備的釉料,從小件的餐具到各種裝飾性的器物均有生產。
真正開始陶瓷日用化探索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設計師們,所謂陶瓷日用化,是指在大工業時代的生產條件下,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接觸最多的瓷器,如餐具、茶具、酒具等日常生活用瓷批量化生產,日用陶瓷設計也就是這一類產品的設計。從19 世紀末開始,北歐的設計師們開始進行各種日用陶瓷的設計嘗試,這種探索在20 世紀初期開始成熟并取得很大的成功。20 世紀50 年代以后,設計師們在“為生活而設計”思想的指引下,極為注重一件產品的功能性與藝術性,努力達到兩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這樣不懈的努力下,北歐的日用陶瓷設計被世界廣為接受,成為新的“國際樣式”,影響到全世界的日用陶瓷的風格。
中國的日用陶瓷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漸漸恢復,逐步建立了相應的以日用陶瓷為主的陶瓷工業規模體系。此間,在20 世紀50 年代由祝大年等一批專家們完成了國家慶典用瓷“建國瓷”的設計方案。他們參照清代宮廷用瓷,簡化了舊式中餐宴會煩瑣的餐具配套組合,按當時宴請的要求,分別設計和生產了青白釉硬質瓷青花斗彩牡丹紋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紋瓷餐具,這兩套國宴餐具是中國陶瓷業恢復的里程碑,景德鎮瓷器制作技藝的恢復也是在此基礎上開始的。
20 世紀50~80 年代期間,隨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投入日用陶瓷的設計工作中,成為當代中國陶瓷設計的中堅力量,我國的日用陶瓷設計行業得到了更大的恢復和發展,其中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日用陶瓷設計大師。到21 世紀,設立陶瓷設計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學生與從業人員也多了起來,至此,可以說我們正大步走在發展日用陶瓷設計的復興之路上,廣東佛山、山東淄博、湖南醴陵、千年瓷都景德鎮等地出現了許多的日用陶瓷廠。
列舉一個當代日用陶瓷設計的品牌——法藍瓷(FRANZ)。它的故鄉是中國臺灣,2001 年創立人陳立恒先生選址景德鎮為生產基地,在古老的土地上開創了“新瓷器時代”。景德鎮被公認為是世界陶瓷的故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技術成熟,又有著全國唯一以陶瓷為特色的高校,這些因素對于陶瓷公司來說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品牌理念以“仁”為核心,追求東方美學蘊含的內斂優雅品位風范,注重表現人在與自然的交流互動中體會到的萬物之美。所生產的日用陶瓷,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一種獨有的新風格,是一種似禮品瓷的日用陶瓷。
雖然大部分的日用陶瓷設計師并不像建筑設計師那樣名噪一時,也有別于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但對于他們來說,選擇陶瓷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堅持從生活的各個角度審視和發現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并用自己的設計去體貼和溫暖我們的生活。如今,我們已經看到在建筑設計方面,王澍獲得“普利茨克”獎及馬巖松的海外“突圍”,中國的建筑設計師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在服裝設計方面,第一夫人的“麗媛風”讓中國本土服裝品牌一夜爆紅,讓中國的服裝設計師及原創品牌走向臺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日用陶瓷設計領域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也能重新讓這門最為古老的設計專業散發出它固有的溫暖、旺盛和璀璨的生命力。
最后,引用中國著名陶藝家朱樂耕先生的一段話作為文章結尾:“中國陶瓷的美曾經風靡世界,歐洲貴族都以收藏一套中國的陶瓷器而感到驕傲。可近百年來,我們自己卻把這種優勢慢慢地丟掉了。所以,重新拾起我們曾經輝煌的古代陶瓷的美好記憶,重新尋找我們高尚、雅致的藝術品位,重新找回我們精致、講究的陶瓷美器,就是我們學習與從事陶瓷研究的人心中的中國夢,我們必須為實現自己心中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