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媚 魯迅美術學院
晉代哲學家葛洪說:“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但是,創造的想象絕不是胡思亂想、冥思苦想、奇思怪想,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的形象思維規律。一本書,無論封面設計還是圖文注解,無論符號還是內文排版,都要給人一種雅俗共賞的美感。概念書籍作為一種現代閱讀形式,所傳達的內涵要更甚于傳統書籍。
好的概念書籍的封面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它源于設計者對書籍的熱愛,對文本的理解與解讀,是通過與作者、設計師等人溝通后形成的。簡言之,封面可以傳遞一本書內在的價值。為此,封面設計不僅要有美感,還應為閱讀者創造出立體的思維空間,引導或概括整個概念書籍的全貌。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這里的“心源”就是我們所說的立意。立意是影響書籍封面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立意是指設計者對書籍內容的感受、理解,經過自我過濾、思考后,最終決定書籍的整體風格走向。
概念書籍封面設計要帶有明顯的針對性,作為一種新型的創作方式,其設計也要充分地體現內容所影響、涵蓋的群體。例如,弱勢群體、社會現象、種族、時政、想象、自我思考等各個方面,如少年兒童形象要具體、真實、準確。由書的內容與閱讀對象和設計師表現的觀點來選定色彩、構圖等。
封面設計通過其構成要素的運用來綜合表情達意。如果說“意”是封面設計的靈魂,那么構圖、造型、裝幀和材質就是封面設計的骨肉。深邃的立意只有通過完美的構圖、精巧的造型、有趣的裝訂形式和用心的材質選擇才能體現出藝術效果。
概念書籍的封面設計是一門造型形態表現藝術,呂敬人老先生在《書籍設計教程》中寫道:“書籍設計應該是一種立體的思維,是注入時間概念的塑造三維空間的書籍‘建筑’。”耳目一新的書籍形態結構設計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創新結構形態的概念書籍由平面形態擴展到立體形態,給讀者以個性化、創新性的感官享受,使概念書籍形態結構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設計者在設計封面時,還要考慮裝幀方式,俗話說:“書靠裝幀成型,沒有裝幀就沒有書。”材料是書籍的物質基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藝術特質。
例如,呂敬人老先生的概念書籍設計《朱熹榜書千字文》追尋的是一種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書籍,將概念書籍由平面擴展到立體。畫套使用銅木板材料,用宋代木雕印刷的方式在銅木板上雕刻了一千個字,用皮帶串連,整個設計給人一種自然古樸的感覺。設計者在設計時正確合理地利用不同材料或多種材料把概念書籍封面設計更好地表達出來,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概念書籍封面設計就是概念書籍的一張臉,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或許一部分人決定打開它的時候就是沖著封面好看而來的,所以設計師還要做“好看”的設計。好的封面設計不僅會讓讀者獲得視覺上的享受,更多的是設計者對整個概念書籍內容的一種提煉,也是設計者對生活感悟的一種提煉。
所謂“好看”,作為書籍設計的追求,首先是易讀的“好看”;其次是美的“好看”,不只美在“顏值”更美在表里和諧。書籍設計大師呂敬人曾轉述“德國最美的書”評價標準: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材質印制精良以及閱讀五感愉悅,編輯設計思路與文本結構傳遞的出人意表,以及內容與形式的整體表現。書籍設計是把書的內容、風格、形式、設計、順序等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的藝術。瑞典書籍設計師拉什·穆勒說道:“好的書籍設計,是能夠將書籍氣質準確、恰如其分傳達給讀者的容器。”
設計師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視覺承受的表現方式——封面設計的構思充沛著書稿的內在、風格、體裁等,做到構思新穎、貼題,有感染力。構思的進程與辦法大致有以下幾種:寧簡勿繁、寧明勿暗、寧穩勿亂、闡述清晰等。寧簡勿繁:簡潔會讓設計的意圖更加明確;寧穩勿亂:是指整體設計中的一種關系。寧明勿暗:明亮的色彩視覺效果突出;闡述清晰:做好設計者和編輯、作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做出高效的、高水平的、“好看”的設計。
綜上所述,書籍設計者要不斷地將概念性的創新設計理念同書籍設計方法相結合,從而以這種方式對書籍的封面設計進行創新,創造出既“好看”又藝術的概念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