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惠 內蒙古師范大學
多尼采蒂是生于意大利貝加莫窮苦家庭的孩子,憑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成功創作了眾多經典作品,其中歌劇約75 部,體裁多樣且各具特色,如意大利喜歌劇《愛的甘醇》、法國喜歌劇《軍中女郎》等。他的每部作品都能充分發揮歌唱家的演唱技巧,至今仍可以在很多音樂會上聽到他的作品。多尼采蒂與羅西尼和貝利尼三人的作品被視為19 世紀初美聲歌劇的典范之作。
多尼采蒂將歌曲的旋律線條設置得委婉曲折,極富表現力與歌唱性,織體編配追求豐富多彩的效果。《我要造一座宮殿》是一首具有那不勒斯民歌特點的聲樂歌曲,主要表達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歌曲,全曲由三個樂段組成,分別體現不同心情。旋律建立在F 大調上,第二部分轉到同主音f 小調上。速度為小快板,有時出現漸慢,稍后回歸原速。6/8拍的節奏,營造出歡快且帶有舞曲感覺的音樂氛圍。
第一樂段共六樂句,每樂句分四小節。第一小節旋律聲部的弱起,進入第二小節強拍強位音上,有“圓舞曲”風格的創作特點,旋律活潑富有動感,預示即將進入歡快的氣氛,牢牢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譜面中,每一樂句都呈現出“拱形”或“∽”形的旋律線條,整曲貫穿,仿佛海浪波濤,也折射出主人公內心的此起彼伏。和聲功能以和聲進行為主,和聲語匯以“主和弦—屬和弦—主和弦—二級的屬七和弦—二級和弦—屬七和弦—主和弦”的走向進行,第五樂句、第六樂句運用模仿手法,旋律、和聲完全相同。伴奏織體采用柱式和弦,左手在強拍或強位置上以單獨的低音做鋪墊,右手則在弱拍弱位上為柱式和弦,左右手結合構成標準的“圓舞曲”節奏特點。作曲家為了使音樂推向高潮,在C 樂句出現時,旋律聲部與前一樂句的結尾音構成八度對比,將左手增加八度音程,從而進一步增加聲部的厚重感。
第二樂段第一次轉調,由F 大調轉入同主音大小調f 旋律小調,功能續進相比第一樂段無太大變化,節奏也保留原來特點,唯獨音樂感覺上進入相對黯淡的小調中,給人夢幻般的假象。四樂句過后,又轉回F 大調,樂句重復第一樂段的C 樂句,以此突出主人公愉悅激動的心情。
第三樂段簡單再現第一樂段,前兩樂句的第一小節c2 連續出現突出主功能,也說明主人公堅定的信心。第四樂句第二小節處,力度從弱到特強,幾個長音符半音級進停留在f2上自由延長,將再現部分音樂拉長,仿佛主人公在慨嘆自己所造的宮殿建成后被人關注、羨慕的激動心情。短促的休止過后,重復再現C 樂句,最后一小節由弱到強的處理加上速度的漸快使全曲在高潮中結束。
1.語言要求
歌者在學習一首作品前,必須深入理解歌詞,語音、語調、語義等力求樸實,以便呈現高度的藝術表現。歌唱中只有語言清晰準確,才能完整地呈現作品意境,而意大利語中的元音是聲樂演唱中最主要的部分,元音之間的轉換要圓潤、連貫,方可在吐字和語言中得到真正的體現。
在演唱這首歌前,第一步,通讀歌詞原文,要讀出重音,理解大意;第二步,有節奏地朗讀歌詞原文;第三步,可先將每個音節的輔音去掉,加旋律只唱元音,熟練掌握整首歌曲的元音發音及連接;第四步,完成前三步再加上輔音完整演唱。這樣的演唱準備工作才算完整,接下來就是情感和音樂的處理了。
2.美學觀念
作曲家在譜面上標出強弱力度記號,以及漸強、速度變換等術語記號,歌唱者在演唱前深究歌曲內容,這些無疑是奠定了聲樂演唱中創造藝術美的基礎。隨后,歌者加上情感、語言、音樂的把控,在確保作品真實性的前提下發揮創作,更好地傳遞作品思想情感。
這首歌雖然曲風歡快,但演唱時仍要保持音質(聲音質量)、音置(聲音位置)的一致不變,固然反復出現的C 樂句音樂聽起來有跳躍感,但演唱時也不可太過斷開,否則會失去音樂的連貫性,缺失美感。
3.呼吸控制
“氣沉丹田、頭頂虛空、全憑腰轉、肩膀放松”是程硯秋提出的關于氣息及呼吸的方法,他把氣放在第一位,可見歌唱中對氣息的控制最重要。王秉銳教授在第三屆全國高等師范院校聲樂研討會上強調:“聲音訓練的基礎是氣息,誰控制氣息的能力強,誰的歌唱能力就強;誰正確控制氣息的能力強,誰的歌唱壽命就強、歌曲風格范圍就廣。”
總之,良好的氣息有利于豐富歌唱的語氣變化和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