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玉紅 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學校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鋼琴演奏則是音樂表達的重要途徑。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擁有熟練的指法、高超的彈奏技巧,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音樂并且有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演奏時才能將音樂與自身情感融為一體。對于彈奏技巧而言,學生可以通過訓練逐步獲得,但是對于音樂的自我理解則需要學生擁有較好的樂感,這樣彈奏出來的音樂才富有生命力。當然,學生樂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予以重視并通過有效的策略進行引導與培養。基于此,本文研究鋼琴教學中的樂感培養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什么是樂感?簡單來講,樂感就是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對音樂的一種自我感知,如音準感、節奏感、力速感、音色感、形象感、想象感等,它是音樂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不可忽視。音樂是一種藝術,通常會傳遞某種感覺,而樂感就是人們深入了解這種感覺的感官能力。樂感可以先天遺傳,也可以后天培養,是每位音樂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樂感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音準感,又稱“樂律感”,即一種細微而靈敏的觸感,也包括細微的裝飾音的微律。第二,節奏感,是指演奏者能夠精準辨識及區分多種混合節奏形態、樂律線條的變化等。第三,力速感,多變且靈活,包括力度與速度的轉折、過渡和變化。第四,音色感,分混合的音色感和單一的音色感。第五,形象感,即演奏者在演奏時,能夠對音樂形態、聲態、動態及靜態進行有效處理。第六,想象感,即演奏者能夠對氣氛、情緒、情感等方面進行渲染及處理。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鋼琴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因為只有擁有樂感的學生才能彈奏出感染聽眾的音樂作品。
在培養學生樂感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聽覺能力的作用,這是學生形成樂感的基礎。當具備了能夠有效分辨聲音的能力時,學生才能進一步對音樂中的不同聲音進行區分,才能夠對樂律感、節奏感及聲音高低、音色、音質等音樂的不同組成部分有著較強的把控能力。聲音是鋼琴演奏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演奏者只有將不同音色、音符及音調進行組合,才能成功彈奏出音樂,而觀眾將依托自身的聽覺來感受音樂中涵蓋的情緒與情感。由此可見,聽力訓練在樂感培養中不可或缺,所以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長期的聽力訓練,以達到提升學生聽覺能力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彈一彈自己所熟悉的音樂,并針對音樂中的情緒進行分析,同時判斷本次彈奏是否可以對內心的真實情感進行表達[2]。每位學生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彈奏出來的音樂也不盡相同,讓學生聽聽自己彈奏的音樂有利于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使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與調整,將有利于提升其樂感及彈奏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樂感很弱,所以難以識別自己的缺點,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視唱練耳”教學,以便提升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及聽覺能力。當學生有一定的樂感之后,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音樂流派,并針對不同流派繼續開展聽力訓練,讓學生對節拍、彈奏指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一些經典音樂進行對應的彈奏訓練,以深入感受其魅力。
例如,在教學《月光奏鳴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該曲目,然后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演奏方法對該曲目進行演奏,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同一首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風格。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多種聲音。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形成較為敏銳的聽覺能力,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感。
樂感是一種直觀的藝術感受,需要學生多訓練、多聆聽不同的音樂才能漸漸形成。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感受音樂?除示范外,教師還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來進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托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鋼琴演奏的相關音頻、視頻等,確保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聆聽不同類型的音樂,從而為其樂感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礎。此外,如今網絡音樂資源極為豐富,教師可以通過各類互聯網平臺收集有助于培養學生樂感的音樂資源。
例如,在教學《沂蒙山小調》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一部分與之有關的演奏視頻,讓學生對該音樂的內容有初步的感知。《沂蒙山小調》是一部講述抗戰時期故事的音樂作品,因此,教師還可以搭配一些有關的史實視頻,將《沂蒙山小調》的音頻作為配樂,讓學生深入地、整體地感知鋼琴演奏的具體內容。結合史實視頻資料對鋼琴音樂進行呈現,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及感知音樂內容,從而促進其樂感的形成。
音樂創作對創作者想象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創作者只有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因此,在對學生樂感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通過獨特的想象來多元化詮釋音樂。大部分學生的鋼琴基礎比較薄弱,要實現自主創作,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聯想,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想象視野。在對作品進行選擇時,建議鋼琴教師不要選擇情感傾向太強的曲目,因為這類曲目不利于學生展開想象,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平緩的曲目,然后鼓勵學生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大膽地想象。通過想象力訓練,教師可以將非常單調的鋼琴訓練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學生也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其中,為鋼琴演奏注入生命力,進而培養自身的樂感。
例如,在教學《北風吹》時,教師先為學生呈現有關北方景色的圖片、視頻等,目的是為后續的教學奠定情感基調。之后,讓學生仔細聆聽《北風吹》的音頻,并要求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想象北風吹的景象,從而體會牧民們在草原上放聲唱歌時的愉悅心情。這類“欣賞+想象”的模式,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種立體形象,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
綜上所述,鋼琴彈奏作為一項極其主觀的藝術活動,需兼顧彈奏者自身及聽眾的感受。從聽眾的角度來講,需要其將自身經歷與音樂之中的情緒進行結合才能產生所謂的音樂感受;從彈奏者的角度來講,則需要其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對生活的感受全面融入演奏之中。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