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婷微 內蒙古赤峰學院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也就是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創設其所描述的情境景象,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使師生可以進入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早在3000 多年前,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就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夸美紐斯的觀點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而情境教學法就是通過向學生展示鮮明的形象,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養成主動自覺學習習慣的同時,使學生在形象感知的過程中頓悟抽象的理論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等,而情境教學法符合以上的所有要求。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就是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成為情境中的主角,學生可以在體驗的過程中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這個過程始終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在注重教師指導地位的同時,尤其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不同條件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想要的教學評價,這樣有助于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實現個性化教學。
教無趣,則必不樂學。傳統教學方法大都比較單一,對于鋼琴教學來說,更是局限于視唱、練耳與跟彈,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情境教學法通過具體的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學生的好奇之心,有助于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知識的內在動機,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由于情境教學法以情境為載體,這會更加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習者的內因和學習環境的外因。對于學習者來說,除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識的限制之外,學習動機、情感、意志、興趣、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充滿感情的語言和表情等形成感染力、吸引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實現認知、情感和能力的同時提升。
在大學鋼琴課堂上,教師可以收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利用多媒體、錄像、燈光、鋼琴伴奏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來創設情境。例如,在講授湯普森的鋼琴曲《春之歌》時,教師可以先播放錄像,了解曲子的基本內容,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碧綠的田野、爛漫的山花、潺潺的流水。這時教師開始彈奏鋼琴,帶領學生進入意境,感受曲子中描述的春天的景象。
語言是音樂情境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鋼琴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藝術,通過生動、活潑、抑揚頓挫的語言將學生帶入音樂的世界、鋼琴的世界,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連接要緊密,能夠引人入勝。例如,在講授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時,教師可以用充滿情感的語言來描述貝多芬的創作環境,引導學生投入中這種悲愴的情緒中,然后播放《悲愴奏鳴曲》,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這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樂曲的領悟,為學生的鋼琴學習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礎。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鋼琴表演舞臺”,利用輕松、愉快的情境將學生引入演奏者、觀眾或其他角色之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又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在“演中樂、演中學、演中練”。例如,在講授瞿維的《花鼓》時,可以在“鋼琴表演舞臺”中創設情境,結合抗戰錄像,彈奏鋼琴曲并進行民間秧歌表演,在感受民間鄉土氣息的同時與曲子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方法可以在緊張歡快之余刺激學生產生求知欲,并且可以培養學生設身處地地觀察分析作品,從而更加理解鋼琴作品的創作內涵。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多少,而在于鼓勵、喚醒和鼓舞。”創設具體、生動的鋼琴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學習鋼琴的一種教學藝術。大學鋼琴專業應該重視情境教學法的教學優勢,不斷創新,參與更多的音樂教學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