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劉涵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隨著當代社會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愈發重視,教育界書法改革的呼吁之聲也愈發強烈。當前,書法教學工作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需要教育工作者推陳出新。這就要求我們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改變書法教學中的傳統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全面提升。為了更好地開展高中書法教育,推動書法教育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本文將對當前高中書法教育所面臨的困境現狀,以及促進高中書法教育發展的策略作個梳理。
這是當前高中書法教育難以有效發展的首要因素。雖然目前書法教育已得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也有相關政策出臺予以保障,各級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也都響應號召努力實踐,但其實書法教育尤其是高中書法教育還是并未深入人心。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高中升學壓力的影響,文化課在學校學習的分量遠遠大過于書法這一副科,書法能力的高低,不會對學生的升學、考試造成任何的影響。而在古代,作為寒門學子科考取士的敲門磚,書法“待遇”自然不同于當下,書家及經典頻出亦是自然。當下考學的功利性,使得大眾對高中書法教育相對漠視。
筆者在從事高中書法教師培訓時發現,許多高中專設書法教師沒有合適專職崗位,職稱評聘上不占據優勢。目前一些高中開設書法課程,通常以美術學科教師跨專業領域教學來開展,這是高中書法教育普遍存在的。許多美術教師雖對書法存在很大熱情,但往往在一些知識結構或技法上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勝任書法教學。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生習書的具體要求:了解不同書體基本技法和創作方式,通過書法臨摹創作練習,體悟中國書法藝術特征和審美趣味。這對高中書法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兼備書法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傳統文化知識和審美意趣,又要具備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然而因為高中書法教學得不到應有重視,優秀書法人才不愿到中學擔任書法教師,這就致使惡性循環,使高中書法教育師資短缺成為其發展最大障礙。
高中書法教學仍然采用古老的教學方式,以臨摹和示范為主。這種方法雖最為有效,但與現代社會節奏難以相適應,學生會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產生厭倦情緒,降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對于字體論、書論和書理等,許多教師上課依然采取單純的講授方式,亦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滋生懈怠心理,使得學生把書法課當作一種負擔,既不能體會到書法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和藝術魅力,也很難讓他們理解文化歷史精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書法教育中對于審美和文化內涵的培養。
現今的高中教學評價體系,太過于單一化,容易造成學生目標功利化。而核心素養的提出,轉變了學生培養的評價方式。美術的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因此,在此基礎上,強化對古代經典書法作局部圖像的分析和藝術表現形式的研究,加強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發揮書法教學對學生外在修養和內在品德的提升作用,把書法里飽含的審美意趣、人文精神和品德格調傳遞給學生,這就給高中書法教育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根據對高中書法課程的定位,結合高中階段的現實特點,讓現有的高中書法教師把握新教材背景下書法學科的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不僅僅去教學生如何寫字,還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寫字。書法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將每一種書體都完全掌握并教授,而靠總結書法技法規律和審美共性建立起一個新的標準體系來指導學生才能事半功倍。教學中還要適當將審美體驗、技法練習和文化知識進行相互融合,使書法的技法練習建立在審美體驗和文化知識基礎之上,避免純粹地為了練字而練字。
因此,只有圍繞核心素養,明確高中書法教育的定位,掌握書法技法規律和審美共性,提升高中書法教學質量,才能在提高學生書法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情操陶冶和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美育教學,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