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媛媛
人類一切創造都來自于對前人知識的記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后人的思考獲得不斷進步,文字便是記錄知識的工具;可以說,沒有文字,人類就沒有可能創造出各種文明。語文學科,正是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記錄自身輝煌歷史文化,同時學習其他民族先進科學技術的最重要工具——中文的基礎學科,因此學好語文不僅是該科目的學習要求,也實實在在會影響到學生將來對其他科目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在新式教育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學好語文的要求又進一步深化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項工作對于不少習慣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教師群體而言,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正是為后續中高階義務教育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教師們從已經熟悉的日常教學工作中額外抽出時間精力思考,在培養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上花費更多的心思。
語文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并不是某個專家的拍腦門決策,而是對于傳統語文教學方式過于重視文字類技巧培訓,重視了語言文字作為知識記錄符號的功能,結果導致在現代社會教育出的學生人文素養不夠這一現象的修正。也就是說,語言文字在用來傳承民族文化和優秀思想道德這一更重要功用經過此次改革,被正式提上了臺面。
此前的語文教學當中,當然不能說沒有現今包含在核心素養要求中的內容,但是未經清晰定位、分層,而是混雜分散在各篇教材課綱,相互沒有產生有機聯系,從而不容易引起一般教師的重視。通過這次課程改革要求,核心素養按照所起的作用和學習難度分為四個層次,大大方便了教師據此調節課程安排、研究教學方案、歸納教學重點,因此在語文教師的頭腦中,首先就需要根據這四個層次研究教科書課目,在自己身上建立起并達到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然后才能由己及人,引導學生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在教師自身已經有一定的語文核心素養概念或者明了改革方向之后,就可以在根據教科書調整自身的教學工作,開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鑒于小學教學難度跨度比較大,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知識點數量繁多,可能會對教師的具體實踐造成不小的挑戰,但是只要教師自身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解,仍然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在實行實際教育工作之前,必須先就“語文核心素養”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這個問題,需要有明確的標準。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項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這項工作旨在把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發展成熟的獨特語音、文字系統完整地傳遞給下一代,讓學生了解語言文字工作所需要用到的“基本材料”。
由于我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中文的讀音、書寫、語法根據各地歷史傳統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對于全國各地語文教學造成了不利影響,比如有的地方教師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授課,有的教師根據自身的教育經歷使用不規范的字體書寫板書、批改作業,有的教師因為自身知識水平沒能跟上國家規范字詞的發布而對學生的錯誤不能及時更正等等。
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上述行為造成的問題更為嚴重,如果學生沒有從小重視國家標準語文在讀音、單字、組詞、成句的發音標準、書寫規范、詞性統屬、語法結構等問題,后續的語文素養也就無從談起。所以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要求教師時刻與國家發布的各項語言標準嚴格保持一致,糾正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規范讀寫習慣,把正確的交流標準教授給學生。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二項要求。在掌握了基本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具之后,自然就提出了要求學生使用這些工具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改進自身思想的問題。
這一目標通俗來說,就是讓學生表達的內容從“句子通順,沒有錯字”到“有些思考”的過渡。
教師在這一階段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既不能滿足于達成上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即學生在使用語言基本要素符合通行標準,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提出邏輯和思維上的深度要求;也不能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對學生不成熟的思考和表達提出過于嚴苛的批評,造成對方學習積極性的挫傷。
教師應當仔細觀察學生在上一階段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對于部分已經能夠很好地使用語言工具的學生,適時提出符合學生成長經驗的思考提升要求,鼓勵學生多用語文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并由教師提出恰當的修正。而對于尚未能熟練掌握中文構建基礎的學生,則不必操之過急,應當耐心教導,以求共同進步。
值得教師注意的是,這個階段也是學生社會觀世界觀開始養成的階段,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思考中展露的觀念動向,及時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的前提是學生已經能夠用語文工具來表達自己對于外界的觀察和思考,接下來就會接觸到中文這一語言體系在表達方式上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這方面的教學工作將會對教師構成一定的挑戰。教師需要把語文作品中的優秀代表作介紹給學生,并和學生共同賞析其中思維、修辭、觀念的獨到之處;待學生消化理解之后,又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模仿、創作、批判他們在課堂和社會中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且對作品的藝術水準也開始有一定的要求。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時,不宜以自身的審美鑒賞水準強加于學生,而應當善于發現、接受學生創作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獨特審美。在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實踐的具體形式上,也不妨在課綱規定的硬性教學指標之外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發揮創造性思維,在符合大眾社會價值取向的范圍內嘗試自由創作。教師甚至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接受程度,提供更多的研究題材,方便學生拓展多樣性思維。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在世界眾多民族中的佼佼者,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歷經數千年傳承而延綿不絕的優秀文明,語言文化的穩定和傳承是一項重要的原因。因此包括小學在內的各級學校語文教師也毫無疑問同時具備著民族文化傳承者這一崇高的第二身份。
只不過文化傳承和理解教育工作可不是一項上課開始,下課結束的說教工作,而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
首先文化傳承與理解需要教師自身的長期努力。中華文明和語言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的經典書籍和優秀思想浩如煙海,一般的小學教師自己也未必能窺探到其中精華的一二,因此要做好文化傳承,教師自己必須長期不懈鉆研語文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內涵、品味,先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存,然后才能擔當起給小學生文化傳承的啟蒙教育工作。
其次文化傳承與理解也需要社會的長期通力配合。社會各界應當對小學的文化教育工作予以長期大力支持,不能僅僅讓這項工作停留在學校里應付考試、檢查。教師和學校可以聯絡一些社會文化機構,開展適合小學生的參觀、訪問、培訓、游覽等活動,讓學生理解自己語言的文化、重視自己語言的文化、喜愛自己語言的文化、傳承自己語言的文化,并在走出校門之后依然可以長期保持關心這方面的興趣,這樣才能起到代代相承,繼往開來的作用。
同時文化傳承和理解工作也需要長期的教育精力。不同于基礎知識點等可以在一節或者數節課程內通過反復練習掌握的技巧性語文素養,文化素養的理解和培育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心血,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善用課內課外的一切機會讓學生保持對中華語言文化的接觸和思考,根據學生智力成長發育的階段挑選布置相適應的古代到近現代涌現的經典思想家理論、典籍作品等,并把這項工作長期堅定地執行下去。
總體來說,從傳統的以分數為導向教學模式向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符合人民對于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呼聲要求的趨勢。當然,正如各位教學同僚所知,這項工作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改弦更張,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首先大幅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大幅轉變陳舊教學思維的教學革命。就作者所知,在全國各地小學里,已經有不少先進分子取得了這方面工作的優異成績,本文作為作者由自身工作得出的一些思考總結,希望能向先進教師看齊,共同取得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工作上的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