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琴
作者單位:新疆第二師33團中學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近兩年,很榮幸參加線上繼續教育學習,線下國培、二師組織的校長班論壇和與華山骨干老師一對一地跟崗學習,讓我親身聆聽專家對數學教育研究的系統講座,親身進入教室感觸專家、名師和骨干教師的真實課堂,真是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他們的數學課堂不僅規范核心素養的落實、新課標的要求,而且也體現了“有深度”“有廣度”的教學,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語言精練,幽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自然親切,師生互動的形式新穎,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非常自然,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的愉快。
仔細回味繼續教育中董俊榮專家講座中“深度學習”的含義,才愕然發現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曾經“善意”或者“無意”地剝奪了學生很多權利。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形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一節課具備了深度和廣度,也就具備了扎實、充實、豐實。以下是我學習與實踐的幾點體會。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倉促上陣,哪能不敗呢?所以,在上課之前,必須要認真備課,鉆研教材,讀懂讀透教材。只有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做到心中有底,上課才會從容,才會忙而不亂。在二師組織的第十屆校長論壇上,聆聽了專家和名師講授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同課異構《植樹問題》,問題是“五年級三個班栽樹,一個班接一個班地栽,怎樣栽?”學生有了研究的興趣,積極動手實踐,老師把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質疑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入數學思考狀態,最后輕松地完成了三種植樹情況。在學生們建立了植樹的模型后,又拓展到生活中來,既培養了學生們的深度思維,又充實了學生們的認知,更準確地把握了知識的本質。在課后的座談中華山中學的骨干教師裴老師講到在授課前,除了備容量外,還認真查閱二年級、四年級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點,深入了解學生之前所認識的同類問題,并清楚此內容為以后教學的準備。可見他們對各種版本的教材和課標真是做到了心中有數,他們的課堂不僅清楚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同時更關注其縱向銜接,真是讓我耳目一新。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找不到深入教學的點,是因為我們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寬泛。比如,我們一般在教學《可能性》時,只是研究“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三種情況,完成教學任務即可。可聽了劉德武老師執教《可能性》這節課時,即講解了“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三種情況,還重點引領學生們探索了“哪種可能性大?”問題“把2個黃球和1個紅球放進口袋里,隨意摸出兩個,會有幾種可能?哪種可能性比較大?”一出,學生們的思維進行了深層次地活動。這就是課堂思維品質的培養。再如研究數學史的蔡宏圣老師,在執教《認識方程》這一節課時,提道: 800-700=X是方程嗎?是方程,但沒有價值,這是方程的解,方程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所以說概念的定義不等于概念的意義。我們雖然沒有大師級別的高屋建瓴,我們的課堂教學沒有達到大師級別的深度和廣度,但我們心中得有追求,“心能到達的地方就不是遠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斷地學習讓我對數學教學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思考。這是我平日教學中的切身體會,有些知識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我們不妨用游戲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興趣。比如”零為什么不能做除數? ”我在課上叫了兩位同學來講臺前,用粉筆代替蘋果,十個蘋果平均分給兩位同學怎么分?十除以二等于五個很容易,那我又舉了一個例子“十個蘋果平均分給零個同學怎么分? ”學生們說沒法分,因為沒有同學怎么分呢,所以十除以零沒有意義。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達到了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本質,思想和方法,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促進深刻思考,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可見,一節好課的呈現離不開老師的精心打磨,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更是不斷反思和創新的過程。
學習雖已告辭一個段落,回望我們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感觸良多。我們學到的遠遠不只是專業的知識和教學的方法,更多的是執著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嚴謹勤奮,潛心鉆研,盡心盡力的那種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高貴品質。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在今后日子里,我將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探索教學規律,把教與研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學習、充實、進取,努力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