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第六十八中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大教育家盧梭曾說過:“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是無處不在的。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意識的滲透生命教育,使學生的生活溫馨而豐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要很好的實現這個“生命主題”教育,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存在,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的意識,引導學生形成尊重生命個體的意識,就要開發閱讀資源,深挖課本的“生命”資源,點燃生命的火花,釋放生命的光彩。下面從三個方面向大家具體闡釋怎樣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教育是一種喚醒。生命意識的培養,是生命教育的起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完整的生命意識。
首先,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描寫生命,謳歌生命,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通過指導現代文閱讀,如:學習杰克.倫敦的《沉寂的雪原》讓學生體會自然的殘酷、生之競爭殘酷的悲壯。學習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體會生長在石縫中的野草、小花和巖石間的蒼松、翠柏的頑強生命力,學習海明威《老人與海》,引導學生感悟那顆在惡浪中頑強不屈、勇于拼搏的靈魂,從中體會生命的頑強和偉大。
其次,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的意識。生命不僅易逝,而且脆弱,時常會遭遇病痛的侵襲和意外的傷害。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所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其本質十分脆弱。因此,我們要透過語文教育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審美經驗的積累,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顆感受生命之美的心靈。帶領他們去發現生命中的真,善,美。通過對描繪自然詩文的學習,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賞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偉,欣賞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欣賞三峽“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秀麗,感受自然之美;通過《神奇的極光》,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探索無窮的未知世界,體味科學之美;通過《陌上桑》中對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的描寫,欣賞人的外貌之美;通過林清玄《在夢的遠方》中對母親的描寫、朱自清《背影》中對父親背影的刻畫,讓學生發現一個個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誠、偉大,感受人間之愛,體味人間之情,感悟人性內在之美。
人的生命雖然寶貴、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著很多個體無法擺脫的困境。教師可以通過對作者生命歷程的介紹、生命感悟的解讀和人物命運的關照,引導學生領悟生命之艱辛,正確認識和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知識構建的空間,更應是學生生命活動之所。讓語文課堂充滿靈性和生命的活力應是始終回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只有還師生以自由,還師生以情感,還師生以性靈,才能很好的培植生命的靈苗。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營造師生間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氛圍。其次,要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尊重學生成長的需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再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快樂。最后,要有寬容多元的教學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
蘇霍母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在隨筆里,師生敞開心扉,用真誠的文字互相感動,教師也很好地將生命的意識和人性的光輝滲透其中。
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業本中與學生交流。比如批改作業時,教師可以寫:“你有進步了,老師真高興!有志者事竟成。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加油!”此外,隨筆里的文字都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教師可以在隨筆里和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現他們的思想動態并予以指導。如:有的學生在隨筆里寫了自己的苦悶,甚至絕望。老師可以告訴他:“生命中難免有低谷,我相信你一定能走過低谷,取得理想的成績。”
一位教育家說過:“最好的教育,是不著痕跡的教育。”當然,要達到這種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師們用智慧進行不懈的探索。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們將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的角角落落,力爭在與學生的交流和對話中自然地完成語文學科的育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