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林縣白圩鎮覃排小學,廣西 南寧 530500)
在乘法運算中,有許多的運算定律可以遵循,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并掌握蘊含在乘法運算過程中的運算定律。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定律,才能不斷地提升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那么,在實際的農村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呢?
數學運算題對于農村學生而言,有著較大的挑戰性,有不少的學生會對它產生排斥心理,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首先就需要給學生的運算過程添加一些有趣的元素,激發起學生的運算興趣,這樣學生才能更愿意去接受并挑戰它們。而根據具體問題創設相適宜的問題情境,就是一種使用范圍比較廣,并且效果比較明顯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講“乘法運算”的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積極給學生創設合適且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運算定律進行運算,從而激發起學生的運算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我們學校四年級有3 個班,三年級有2 個班,學校給這兩個年級每個班都發放了25 個毽子。那么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領了多少個毽子?”這樣的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十分貼近他們的真實的校園生活的,而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運算興趣,教師還可以給剛才的問題創設一個情境,使教學的過程更加自然并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于是,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前就可以先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問題氛圍:“我們學校剛收到一批專門給農村學生的募捐物資,其中就有好幾箱毽子,體育老師剛才去操場領毽子去了!”這時學生的興趣就會高漲起來,接著再拋出上述設置的問題,學生就會更加認真地投入到運算中。一般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就會用比較常規的(5 +4)×25,這時就為了使運算的過程更加簡便,就可以運用乘法分配率,也就是(a +b)×c =a×c +b×c,那么上述問題就可以用5×25 +4×25 這個算式來計算,這樣學生直接口算就可以得出,125 +100 等于225。
農村學生的探究意識比較薄弱,他們在做數學計算題的時候,通常都是為了獲得一個正確的數字結果,而忽視了“質疑”的過程。正所謂“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首先要懂得質疑,才能積極去思考,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取得具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那么,教師就要善于給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和思考。
同樣是指導學生運用乘法分配率,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探究問題:“究竟有什么樣的辦法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運算定律呢?”師生一起集思廣益,有的學生用“故事法”進行記憶,(a +b)×c =a×c +b×c,這里的a 和b 就是爸爸和媽媽,小括號就是一個“家”,c 就是a 爸爸和b 媽媽共同愛著的孩子,c 既是a 的,也是b的,當c 不在家的時候,a 和b 都會惦記著它。在這樣的故事中,使得數學運算定律更具有趣味性,學生更愿意去研究它們。另外,在教師的指導下,還有的學生想出了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去掌握乘法分配率:有兩個寬度都是6 厘米的長方形,一個長是8 厘米,另一個長是7厘米,問這兩個長方面的總面積是多少?那么在計算的時候就有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先分別計算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再把它們加到一起,即6×8 +6×7等于90;另外,由于這兩個長方形的寬度相等,還可以把它們連接在一起,寬度沒變,長度就成了8 +7,然后再用連接之后的總長15×6 等于90,這兩種方法就能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率。
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銜接,給學生制造一個慢慢上升的“臺階”,這樣的教學過程才符合小學生的認真規律,并且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連貫。那么,教師在講授新的數學知識之前,就要將之前的舊知識進行梳理,并和新的知識進行一個連接,從而一步步深化學生的運算能力。
同樣是在教授“乘法分配律”這一數學運算定律的時候,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就可以給學生設置數學題,如(43 +57)×9 和43×9 +57×9 這兩道題目,學生根據之前學習過的一般運算方法可以運算出來,答案都是900。在運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兩道題似乎是可相互貫通的,這兩道題的答案一樣,但第一道題在運算的時候就十分簡便。那么,這時,教師就可以適時引入新的知識點,即“乘法分配律”的相關知識。學習完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練習,如14×7,16×9 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湊整運算就十分簡便,即把14 分成10 和4,把16 分成10 和6,原式就可以變為(10 +4)×7 和(10 +6)×9,然后再變為10×7 +4×7和10×9 +6×9 這兩個變式,答案就可以直接口算出來,使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可以更加快速和準確的得出答案。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并全面把握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性,促使學生在運算的過程中更加熟練地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并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