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小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400)
小學語文是基礎性很強的主要學科之一,而其中的閱讀部分不僅在語文考試當中,更在整個語文科目的教學當中都占據著一定的比重,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一方面,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并且掌握自己班級的具體學情,吸收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中大膽開拓;另一方面,教師更多起到的是一種引導的作用,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學生在教學當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參與度不夠,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問題,小學生的自律程度不夠,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容易出現走神的情況,導致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主動性缺乏。
在上一點當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究其本質,其實是教師對于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小學語文閱讀這塊,教師還需要深入分析當前形勢,包括班級的具體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
微課作為信息技術滲透入教學領域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教學中有著十分便捷性的應用方式。微課以其短視頻的形式,可以在短時間內用聲畫結合的方式,通過濃縮的語言知識,概括地為學生展示教師將要在課堂上講授的相關教學內容,在教與學方面都能發揮其超強的輔助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微課作為教學導入,一方面,以微課短視頻的形式所展現出的與閱讀內容相關的畫面,非常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調動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后續的閱讀過程中;另一方面,通過微課,能對閱讀內容所涉及的梗概與背景等進行展示介紹,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對閱讀內容建立起較為全面的認識與了解,提高學生閱讀時的理解效率。
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設立中,課本典型課文的背誦一直是教學開展的關鍵內容和學生評價的重要標準。學生要想對課文形成有效理解,就必須經歷從初讀到精讀再到品讀的閱讀能力培育歷程。教師唯有積極組織學生針對教材內容展開朗讀,才可以充分發揮朗讀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幫助學生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較高效率地讀懂課文,還能夠讀出文章內所蘊含的作者感情和語言韻味,從而為實現學生針對漢語言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奠定基礎。包含語文學科在內的小學教學課程大多時間較短,因此教師也可以通過針對小學教學課余時間展開充分利用,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從而實現語文語感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語文教學的閱讀環節指通過教師針對學生的閱讀技巧展開教學,幫助學生針對教材內容形成更深程度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接受不同思維方式熏陶,針對不同學習問題掌握多角度分析的方法。盡管廣泛閱讀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拓寬知識層面,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實現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但教師仍必須注重對于學生質疑精神的培育,從而保障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避免脫離教學實際目標。教師唯有在引導學生展開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提出學習問題,立場鮮明地表達自身的觀點與想法,才能夠推動學生在不斷的質疑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自身思維逐步走向成熟。
我們知道,文本的閱讀只是限于單維空間,學生在閱讀文字的時候,需要通過豐富的想象力來形成一定的畫面,這樣才能對文本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按理說,小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我們知道想象的基礎是現實、是經歷,而小學生的閱歷又普遍淺顯,因此會對他們的想象力造成一定影響。這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多維空間的“閱讀”,為孩子補充課外知識,開闊視野。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實際過程內,發揮自身教學真實水平完成閱讀活動的組織與閱讀教學的開展,從而推動學生的有效閱讀效率穩步提升。唯有如此,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拓展視野、體悟情感的關鍵性手段,實現學生正確觀念的樹立,完成高尚道德情操的正確構建,最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進步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