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濰坊262737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養成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用不著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一個人要成就學業、事業,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習慣。我們常說,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養成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起著巨大的作用,而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用更是意義重大。當前,在校高職生中的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對受害學生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很多案例發人深省。筆者在對很多案例進行分析后發現,除極少數是受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響外,絕大多數都是由于高職生自身安全行為習慣較差,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淡薄,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長期從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更是切身體會到加強高職生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減少和杜絕安全事故發生的關鍵。
目前,安全教育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仍采用新生入學安全教育的“講座式教學”,即利用新生到校1—2 周內,通過輔導員(班主任)在新生入學教育中以講座的形式對新生進行安全教育,這種形式的教育普遍就是泛泛而談,很難深入學生實際。而在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由于多數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在安全教育方面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多采取“照本宣科”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會使學生厭煩。從學生自我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來看,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是通過“逐層傳導”方式進行,即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老師先針對學生會干部及班團干部(班委)組織安全主題教育,各班級安全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由先前接受過培訓的學生干部傳達講解,該形式確實節省了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人力、物力成本,但這些學生干部在向普通同學傳達講解安全教育內容時難免會“偷工減料”,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高職生雖說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進入高職院校前,幾乎沒有接觸過系統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對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知識認識不到位。對安全的認識比較零星,只是處于初級的安全意識層面,進入高職院校后,高職生雖然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和安全意識的培養,通過開展一定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接受了比較淺顯的安全知識,但安全意識層次較低。
很多高職生對基本安全知識的掌握相當匱乏,常表現為對防火、防盜、防騙、防溺水、網絡詐騙等基本知識缺乏深入了解,在生活中或從媒體看到各種安全案例,總覺得與自己無關,不關注也不分析,不能吸取教訓。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發生后,不知該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護,導致安全事故擴大。
意識、知識、技能是人類養成行為習慣的幾個重要方面,意識是基礎,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依賴于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培養。通過對高職生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潛移默化,讓高職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是高職院校安全工作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常態機制。安全教育從入學抓起。做到“大一入學抓,大二、大三全面鞏固,系統性安全教育與常態化安全教育相結合”的工作理念,建立合格的師資隊伍,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在每學期開展一次系統性安全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安全教育常態機制,豐富高職生安全教育內容,把安全教育貫徹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開展如下安全知識教育系列講座和主題教育活動,增強高職生安全意識。
(1)國家安全教育。通過對《國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強調國家利益之上,增強高職生愛國的熱情和意識,提高高職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2)網絡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網絡法律法規教育和安全使用網絡教育,甄別預防網絡詐騙。(3)消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消防意識教育、消防法規教育、消防知識教育和消防技能教育。(4)治安防范教育。主要包括治安防范意識教育和治安防范技能教育。(5)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法規教育、交通安全意識教育、交通安全應對措施教育等。(6)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普查,主要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幫扶,引導高職生學會心理調適,培育積極心理品質。通過系列安全教育,創設“安全第一”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使安全成為自覺的行動。
二是安全教育形式多樣。通過網絡微信、QQ 平臺收集、整理、篩選近年來發生在高校的各類典型案例,立足高職生人身財產安全、火災事故預防、國家安全知識等方面,講述發生在高職生身邊的各類典型案例,傳授如何防盜防詐騙等安全教育知識,引導高職生認識安全事故發生的規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防患于未然;還可將一些安全事故案例編印成冊讓學生認識到不注意安全帶來的危害,做到以案施教、以問題施教,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還可以結合高職生自身特點,舉辦安全知識專題講座或演練,幫助學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三是開展安全文化建設。把握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時間節點,通過舉辦展覽、張貼標語掛圖、懸掛安全警示標志促使學生提高警惕;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制作安全工作展板,開展校園安全月等活動,建設“體驗式”安全文化建設;邀通組織開展主題演講、安全知識征文、安全小視頻制作等活動,普及安全知識,營造濃厚安全文化氛圍,強化安全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將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向學生推送以及舉辦校園安全月等活動,營造網上網下全覆蓋的校園安全文化。
學校組織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目的在于行而不在于知,只有高職生把所學的安全知識自覺運用于學習與生活之中,時時處處想著安全,才說明高職生有了安全意識,養成了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許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認真,很積極,也認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學習生活中,遵章守紀、循規蹈矩一陣子,就又回到了原來的老習慣,這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
強化安全行為習慣引導。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教育學生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自我訓練,自覺養成安全的行為習慣。不管在學習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安全的行為習慣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安全行為的自我訓練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一是引導高職生堅持自覺學習安全知識。學無止境,安全常識和應急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通過自學,引導高職生安全意識從顯意識內化為潛意識,才能真正的將安全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二是提升高職生安全防范能力。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長板”和“短板”所在,有針對性地、有意識地揚長避短。通過不斷地學習、訓練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
三是引導高職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安全行為習慣。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3 周以上的重復動作就形成習慣,3 個月以上的重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高職生是安全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體,要發揮他們的作用,形成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制。
為促進高職生安全行為習慣養成,要強化學生安全行為監督。通過抓住安全隱患的苗頭,加強學生安全問題的預防、監督和解決。通過學生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以及輔導員(班主任)和保衛部門的安全管理工作,經常互通信息,認真分析、排查不安全因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3.1 是通過監督,將大學生安全行為習慣訓練落到實處
(1)通過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來調控高職生行為;界定行為是否安全,并對不安全行為給予明令禁止。
(2)是建立安全監督網絡,使之發揮監督體系的作用,讓高職生知道他們的行為始終在學校監督之下,“循規蹈矩”是唯一的選擇。
(3)對違反安全規章制度學生必須進行及時的處理,使更多的學生能遵章守紀,維護制度的尊嚴。
(4)建立安全信息系統,做好高職生有關安全事故的記錄、分析、統計,及時做好教育、宣傳,讓高職生自覺地吸取經驗教訓。
2.3.2 是完善班級安全隱患記錄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
班級有專人負責安全隱患和出現的安全問題記錄,對出現的安全事件和學生,跟蹤幫扶,把握動態,定期排患。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把學生在安全方面的表現與學生品德鑒定、優秀學生評選等結合起來。要培育和發展學生安全方面的自我管理,積極發揮學生志愿者、安全員在法制宣傳、治安服務、信息傳遞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志愿者、安全員作為班級安全文化宣傳的排頭兵,不斷規范學生在課堂上下、校園內外的學習、生活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讓學生懂得健康平安應從細節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紀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規范來約束自己,學會自我保護。
高職生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的,要讓它從意識變成習慣是一個漫長而系統的過程。安全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要堅持不懈,要通過一系列方法手段的綜合運用,使高職生從“被動安全”到“主動安全”。高職生的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支持,作為以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為己任的高校,更應該主動作為,積極探索提升高職生安全行為習慣的新方法、新路徑,為實現高職生的健康成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