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麗莎
(四川自貢榮縣長山鎮小學校,四川 自貢 643113)
都說猶太教育是成功的,是令人驕傲的,在他們的教育理念里,就如手機需要充電一樣,家庭就是學生的充電器,父母需要為孩子注入活力和希望,這是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
什么是家庭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但最重要的還是表現在兒童期,可以說,一個人的童年會影響他的一身,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在現代經濟飛速發展這個大背景下,中國農村的貧困以及長期的城鄉二元制國情,讓農村勞動力不得不走出農村,但他們又沒有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于是,誕生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再來說說另一個名詞,單親家庭,由于離婚,配偶死亡,未婚先孕等原因形成的家庭叫單親家庭。所以,有一類兒童,既生活在單親家庭,爸爸或者媽媽還把他們留守在農村老家,他們長期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寄養在親戚家,這類兒童就可以稱之為單親留守兒童。
為什么單親留守兒童會出現這么多問題?首先,親情的缺失是直接原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是“孤兒”,父母“拋棄”了他們,他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父母離異之后,外出打工,長期不管孩子,再婚也不會征得孩子的同意。據統計,在將近2千萬的留守兒童中雖有88.2%的人能通過電話與父母聯系,但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之內,并且64.8%的兒童是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聯系一次,甚至有8.7%的兒童與父母沒有聯系,44.1%的孩子表示根本沒有想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欲望,24.2%的兒童表示很少與監護人溝通或者從不溝通,這些令人震驚的數據表明這些單親留守兒童基本是封閉的,家庭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狀態怎么可能不出問題?其次,監護人的溺愛和放縱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單親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基本是隔代祖輩,他們大部分對孩子過分溺愛,遷就,他們認為自己的孫輩可憐,想補償他們,甚至替孩子承擔錯誤,在老師面前袒護,包庇自家的孩子。老年人與兒童的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無形中助長了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第三,鄉村學校還缺少專職的心理教師,無法第一時間對孩子們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首先,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態度決定一切,奉勸所有的父母,你們的態度決定著孩子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即使離婚也不要忘了,有一個孩子,你就是他的天,他的地。你有孩子的撫養權也不能剝奪他和自己親生父母聯系的權利。經常電話聯系,哪怕偶爾的一個電話都能讓他感覺到他還是被愛的。
其次,父母的愛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外出務工的家長一定要盡可能地彌補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多打電話,及時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近況,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多溝通,多給精神上的安慰,多和孩子聊聊天,也許你給孩子打的一個電話,聊了10分鐘的“廢話”,價值會大于你買的一件新衣服。我們班的一個家長每天堅持陪孩子視頻閱讀,孩子的識字量很大,閱讀能力很強,成績也好,性格活潑開朗,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孩子的成績跟這位單親媽媽的積極作為是分不開的。我為這樣的父母驕傲,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用盡了自己所有的努力讓孩子像花兒一樣成長,假如每一對父母都能這樣,用時間去陪伴,用愛去澆灌,每一個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一樣能長得很好。
第三,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用更科學的方法去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個家長既包括在外務工的父母,更包括在家的第一監護人,他們大多都是沒有文化的老年人,隔代親的祖輩,他們更應該要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配合學校教育。那到底該從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來補充這些知識呢?
作為一名鄉村學校的教師,看到單親留守兒童的教育正承受著時代之殤,恰好有這樣一個平臺能帶給大家光明時,我有多么興奮,孩子們有救了。三寬家長學校的網絡課程里的內容包括:家長角色與家庭關系,第一責任人的職責與修養,三代同堂家庭的教子策略,童年經歷對一生的影響,婚姻關系與親子教育,不正是我們農村單親留守兒童家長所急需的教育資源嗎?我作為班主任,每周為了這次集中培訓都會提前做好準備,有些老年人我會提前打電話去通知,當天準備好簽到表,筆記本,擴音器等,把年齡較大的家長安排在最前面,并讓稍微年輕一點的家長坐在他們旁邊,可講解,做筆記,爭取讓每一位家長都能學有所獲,我還把很有感觸的視頻片段錄下來上傳到群里,讓在外務工的父母能學習。大家都在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孩子們長在祖國和社會的溫暖懷抱里,未來是光明的。我希望學校在三寬家長學校這項工作上能越做越好,能給家長們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和平臺,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里體會到愛的感覺。
最近上映的熱片《何以為家》里,一個被父母給予了生命卻不對他生命負責的小男孩,在貧民窟遭遇姐姐慘死,流浪,忍受饑餓,抓進監獄等一系列悲慘遭遇后起訴了自己的父母,他在法庭上這樣說到:“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边@個孩子控告父母,其實是在控告這個殘酷的世界,是啊,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得這么迅速,可是同時帶來的殘酷怎么能讓我們的孩子來承受?
我只希望某一天有人問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何以為家?”我們每一個爸爸或者媽媽都能回答:“以愛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