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萬景
(河北省望都縣第三中學,河北 望都 072450)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高屋建瓴實現立德樹人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催化。而地理學科素養主要是指人地關系、區域聯系、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四方面,下面談一下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地理學素養的培養。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它一端連接學生,一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模式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模式。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改變的過程。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只有抓住課堂這個核心,教育才能真正發展。在當下的教學中,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仍然是教學的基本方式,過度關注固定解題過程和標準答案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以“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必須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的目的,是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明確并實現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教學活動的歸宿。教學目標支配著整個教學的全過程,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明確教學目標,讓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踐的指明燈。
研究學習目標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學生的需要常常會通過學生的經驗予以反映,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法等,從而使得進入課堂的學生帶著各自的認知經驗開始新的學 習。學習目標的合理性反映在恰到好處地銜接學生已經擁有的經驗和未來可能達到的新經驗的把握程度。教師能夠自覺思考,主動設計,有助于轉變教師只盯著教材而忽視學生的授課習慣,有助于克服課堂只注重知識的邏輯而忽視學生生活經驗的弊端。
確立學習目標,離不開經驗;關注經驗,必定聚焦于學生。由此表明,課堂教學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應當積聚由教至學的量變,學習活動日益成為教師課堂的主線。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設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總是依賴于一定的教學設計,而由教到學的課堂活動需要研究學習目標。
哈佛大學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相似的年輕人的跟蹤調查。27% 沒有目標,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需要社會救濟,而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60% 目標模糊,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基本沒有什么特殊的成績。10% 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不斷實現短期目標,生活質量穩步上升。他們往往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3% 有比較清晰的長期目標, 他們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他們幾乎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由此可能看出目標對于我們學習生活的價值。
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將所學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主題或項目中,通過體驗、探究、發現建構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品格。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生活問題、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開始,學習知識是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學科知識只是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由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最后學生再運用這些知識去探究和解決新問題。
與學生發展相聯系,教師教學中,了解學情很重要。教師備課的重要的環節是“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生活背景、智力情況、學習特點、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等特點。由于學生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對教師來說,“備學生”是需要長期不懈、一如既往地做的一項工作。
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境。如果脫離情境,知識就只剩下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所蘊涵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真實的生活情境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不起聯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境缺失。該教學情境真實,可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欲望
教師要敢于把學習還給學生,放手才是負責,教師要能夠主動示弱,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勝心,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差異性,把學生當作重要的教學資源。
學生學習的學科知識中,有20%的內容是學生自己可以學會的;有70%的內容通過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可以學會的;只有10%的內容需要教師教才能學會。注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讓學生在品質的引導下獲得精神層次的提升,從而達到地理知識和核心素養的深層次養成。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 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
目前許多學科的教學,由原來的線性結構模式變為模塊結構,每個模塊就是一個主題,就是一個整體。模塊結構、主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科自身的邏輯線索。
教師在備課時,要改變原來只備一節課的習慣,要把一節課融于整個單元之中。講課時,教師不要只著眼于表面的“知識碎片”,而應該引領學生整體把握知識,將“零散”的知識相互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網絡。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格局變化,形成全局的觀念。
要在地理課堂上更好的培養學生地理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地理教師們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終身有用的地理,讓每一堂地理課都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地理能力的舞臺,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才能真正的實現核心素養在課堂上的真正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