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和
浙江省龍港市新城第二小學,浙江龍港325800
林遠是初一年級插到我班的一個外地生。她老家原籍是云南,已有一個妹妹。四歲那年,父母為了逃生一個弟弟,帶著她搬遷到蒼南,把家安置在我校附近一個村子的邊緣。自從她母親生下弟弟之后父母并開始冷落她。父親經營一輛黑三輪車。母親在家閑著并經常和老鄉聚在一起閑聊、玩撲克、搓麻將。林遠從小聰明伶俐,但十分倔強,處處想要領先于別人。讓人頭疼的是,她常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個性非常要強,不愿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缺少改正錯誤的內驅力。她總能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辯解,甚至說謊,有好多次在父母棒打之下才肯說出真相。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逐漸養成推卸責任、說謊的“壞習慣”。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林遠的問題行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正如“冰山”理論所講的那樣,人們往往只看到露出水面的冰,卻不知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到底如何以及這座冰山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所以我決定對她的問題行為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做為班主任的我,明顯覺得應該為她做些什么。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密切關注她的一切,也在生活、學習上對她慢慢關心起來,經常找她聊聊天什么的,漸漸地,她開始慢慢相信我了。
德育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老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教育要因時因事而變。現在有學生說我們的教育是“一群受過傳統教育的老夫子帶著一群思想激進的年輕人”,不是說傳統的教育要舍棄,我們應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新時代的精華,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傳統教育也應該是開放性的,也應該是不斷發展的,任何一種封閉的教育方式都將被時代拋棄。比如,跟學生交流,我們要像對待朋友一樣,真誠交流,絕不能夾著師生關系在交流哦,不然你會聽不到真實聲音的。對父母,舊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規定要尊敬父母長輩,聽父母的話,這是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但是在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有這樣的描述:“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對于處理父母的關系,我們也應該更新觀念,不能再一味強調聽話,惟命是從,而是教育學生要經常與父母交流,尊重父母的意見。
德育教育也是一種生成性教育。教育過程沒有按教育預設進行,不是教育的失敗,相反可能是教育的成功。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更喜歡為自己的教育設定一個目標,并且設定一條路線,受教育者無論怎么做,最后還是回到教育者設定的目標之中,于是我們就有了足夠的成就感,我們就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們的思維有時顯得僵化,總是堅守自己的教育預設,殊不料德育教育也應該講究生成性,完全沒有生成的教育只能是雕塑。我們德育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人會對我們的德育教育做出反映。這些反映有些是與我們既定的目標相吻合的,有些是不相吻合的甚至是與目標相違背的,但是只要是合理的,它就有存在的理由,我們就要加以適當引導,雖然有時候它們不與既定目標相吻合,但它們更有激勵學生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更大。
科學的德育是對話式的,是反復辯難、反復比較和平衡的。我們通常把德育教育與知識教育混同起來,認為道德可以像知識一樣,通過傳播和灌輸,學生就可以獲得,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這種德育教育手段在性質上是一種強制性封閉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試圖通過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學生接受并最終形成特定社會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行為習慣,在內容上它所要傳授給學生的乃是人們推崇并為大多數人一致認可的具體的道德規則規范,在方法上它通常訴諸直接的問答式教學、規勸、說服、紀律、強迫執行、訓誡、獎懲等等。這種教育無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又與現實的社會生活無關,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用一種固定的教條教育學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德育教育應該是關懷的教育,教師要把關懷作為德育的內在要求,去關注學生的生命,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德育教育還是感性的教育,德育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道德的知識,使學生明確理性規范,還要關注學生的感性情感,促使學生情感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