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云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總校,河北 秦皇島 066509)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我是一名農村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從事教育行業十七載,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把我的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我在教學中主要以鼓勵為主,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很常見的問題是計算的速度慢和正確率低。而這兩個問題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影響最大,也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卡片、算式條、速算本對孩子進行訓練,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如果孩子上課時能第一個算出結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不過,計算訓練比較枯燥,我還用星級方式進行鼓勵,比如三十題做對二十五題算3星,積累星星可以換獎品、兌紅旗等。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又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么名字?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不但給每個圖形都起了名字,還說出了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么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后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又如我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并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學生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學生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為0,等等。
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得到提升,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獲,這說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什么,獲得哪些進步,具備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發展。我是這樣下評語的:這幾天我們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權攀通過努力,能收集、記錄、整理各種數據,在這方面是班里做得最好的。但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希望繼續努力,等級評定:優。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在教學工作中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