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昆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鞏固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近年來,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引起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當然,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導致了教育、教學及學習方式發生了全方位的嬗變。這種嬗變的重要表現,即廣大教師開始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或工具,并將其引入到學科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加強了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教學上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教學與學習方式,產生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惑與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正視并解決。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開放的網絡環境,學生可以任意在網絡環境中搜索知識,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學生通過網絡圖片、動畫、視頻、音頻創設的學習來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參與的心理需求。教師應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利用其教學優勢,營造真實的教學環境,例如,在《交通運輸網中的線》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遇到的問題,然后再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找到答案,在搜索答案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所找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歸納,最后加工成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自己在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問題,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激活學生高漲的學習激情和積極參與的心理需求。在《交通運輸網中的線》的教學中,我們所引用的網絡問題、情境,都是真實的,然而為了保障教學效果,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問題,在真實的資源面前,學生熱情洋溢,積極性空前高漲。
開展培養思維能力的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是思考問題的過程,但必須要有一個輕松、活躍的教學氣氛,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會發揮出來。此時,我們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立體的地理空間,將書本內容轉變為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證明,高中地理教學是影響學生高考成績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立體的信息材料,讓學生腦海中形成對知識的豐富多彩的想象。例如,在教授《褶皺和斷層》的內容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水平狀態地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力的過程中發生彎曲變形和巖層斷裂并沿斷層線上下位移的過程,通過演示,學生了解了褶皺構造和斷層構造的過程和原因,這種化靜為動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將概念變成腦海中的認識,記憶深刻。
地圖在整個地理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學習內容,同時也是主要的地理學習方法。加強地圖教學這是地理學科的內在本質需求。盡管現行地理教材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到了插圖、圖冊、掛圖等,但是地圖數量有限,教學相對靜止,并不能充分而靈活地將這些地圖進行疊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動態地進行展示,空間感不強,這一直是傳統地理教學的一大瓶頸問題。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充分滿足地理教學的空間分析要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靈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在充分運用課本插圖與地圖冊的基礎上,強化教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特殊功能與效果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加強地圖教學,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講授,強化學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地圖實現對新知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學會讀圖識圖,是掌握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
地理是一門涵蓋知識面廣,闡述各種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產生、分布,反映各種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相互聯系、地區差異,探索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發展規律以及和諧人地關系的學科。而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是通過教師的單純語言描述,很難將地理事物及現象的運動變化過程動態地再現于學生眼前,而只能讓學生從圖片、教材以及教師的語言描述中來獲取信息加以理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知識的難度,學生并不能深入本質進行理解,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只能是死記硬背,而并沒有真正地形成技能與能力。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模擬演示功能,可以整合圖片、聲音、文字等多種地理素材與信息,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將教材中那些用靜止而抽象的文字來闡述的事物規律轉換成精彩的視頻,將整個過程展現出來,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地理空間的廣闊性和課堂教學局限性的矛盾,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本質,從而達到對這些知識的本質性理解。
總之,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地理教學是現代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符合地理學科本身的獨特特征。它能給地理教學帶來生機、帶來活力,是一種理想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