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河南省文化館,河南 鄭州 450000)
《憲法》規定了我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為了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圖書館法》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在農村,短板和弱項也在農村。目前,覆蓋縣、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農村居民通過生產和消費等方式,逐漸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但是,農民參與的熱情不高、還處于弱參與狀態,場所和設備的空置率較高、缺少“人氣”。如何提高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問題,亟待深入研究。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社會化為抓手,以設施網絡建設、服務活動開展、組織制度保障和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在全國各地快速推進。近年來,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關于印發〈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方案〉的通知》,重點加強了鄉鎮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組織保障持續加強,農民也逐步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其中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不少農民開始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中來,表現為:一是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增多。以群眾參與為基礎的廣場文化活動在農村逐步開展起來,各種專業和業余的文藝團隊的才藝展示,形式多樣的廣場舞和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豐富的說唱、雜技等日益增多,呈現常態化運行趨勢,同時,在中國重大節日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各地都以不同形式組織農民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中來。 二是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逐步顯現。居民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舉辦一些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并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活動品牌。如廟會、地方戲曲、祠堂祭拜、地域民俗,結合歷史名人故里開展的系列活動等。這些活動中農村居民要么以生產者的身份,要么以消費者的身份參與進來,提高了農村公共文化的參與度,激發了農村居民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閑時間增多。在基本的物質需求已經滿足的情況下,沉寂的農村開始喚醒,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公共文化服務,通過黨群活動、文化扶貧、新時達文明實踐活動、文化產品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體驗、建立文化志愿隊伍,組織各種特色文化活動等方式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產生了一大批本土化的農村文化志愿者、鄉賢和文化自組織。這些人員具備文化群演者、輿論引導者、情感治愈者和文化旁觀者等不同文化角色,多樣化的角色蘊含著諸多參與權力和義務,他們逐漸成為農村公共文化參與的發動著、生產者和倡導者、組織者和示范者。
以往農民平常主要的文化活動局限于看電視、打麻將、打牌和酗酒等私性文化活動以及逛廟會、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頗具迷信色彩的活動。村民通常以村莊或村部為據點,經常于農閑、喜事、過節時組織小范圍的打牌娛樂甚至賭博活動。目前,農村通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的構建、農村黨建活動的開展、公共文化管理人員的配備、文化志愿者的培養、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引入,公共文化協調機制的加強、社會化程度提高等,農村公共文化參與的動員機制開始萌生,并快速成長,其功能逐步顯現。在引導、發動、組織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強,已經成為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關鍵步驟。
按照適合性、便利性原則規劃公共場所和設施,把真正適合農民公共文化需要的設施設備配全配齊,把不符合農民需要的設施設備簡化,甚至撤除。同時,根據不同農民群體的生活習慣、活動區域、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配備公共文化設施,使農民使用起來方便、喜歡和易于操作。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建立需求反饋機制,改變政府方式配送文化產品,農民被動接受的局面。做好農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調查,編制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菜單,采取“您點我送”、“您點我種”方式,依據農民需求生產或配送文化產品,滿足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多樣化的需求。通過開發以農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激發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內生動力。
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鄉風、傳統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力度,改變農民打麻將、賭博和酗酒等傳統生活陋習,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保障法》、國家大政方針和地方公共文化的需要,特別是農民的意愿和期待,在組織領導、設施使用和活動內容等方面,合理規劃農民公共文化生活,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品牌”,讓農民有組織、有計劃的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掘一群本地文化能人、鄉賢,建設一支文化志愿者隊伍,引進一批文化專業的大學生,采取精英+熱心群眾+大學生的辦法,帶動和引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