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春雷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數字圖書館是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具有資源數字化、傳遞網絡化、知識共享化的特點,有利于更好地服務大眾、提供便捷的知識資源獲取方式。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改善,數字圖書館逐步走向完善,但暴露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只有合理解決,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之間存在著較大差別,其運行根本是依托于網絡,利用信息語言對內容進行有效識別,以實現用戶范圍內的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具有更新速度快的顯著特點,因此在信息搜集過程中會與多種形式的作品產生聯系,容易引起以下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的發生。
館藏數字化作為全新的數字共享平臺,通過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滿足廣大讀者獲取資料的需求,與此同時,還可以節省館藏空間,是科學技術助力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但由于館藏信息資源與原著之間沒有明顯差別,使社會各界對文獻數字化是屬于演繹行為還是復制行為產生熱議。相關資料已經明確作品的數字化屬于復制行為,具有一定的法律保護權益,雖不同于傳統方式的復制、轉載,但著作人同樣享有專有權利,在未獲得許可授權之下,不得轉為公用、己用。
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主要體現在數據庫的容量上,對于數據庫,世界上公認的定義是:“所有的信息如數據事實等編撰物,不論其以印刷形式、計算機單元形式,還是以其他某種形式存在,均可稱之為數據庫”。而知識產權問題是緊緊圍繞著數據庫產生的,并得到國際知識產權界的高度關注。數據庫遵循原創出版物獨創性的標準,但前提是在數據庫匯編范圍內,不得侵犯任一作品的版權保護。目前,我國的數據庫信息來源主要來自不涉及版權糾紛的圖書,例如,古籍文獻、電子報刊等。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信息資源的加工是一項重要環節,其過程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若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將會使數字圖書館的實用意義大打折扣。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發現完善的解決措施,只能立足于實際,減少侵權現象的發生。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目前,我國的數字產權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沒有設置專項法律維護著作權,而適用于傳統圖書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又不完全適用于數字圖書館,這些都制約著信息化圖書的推廣應用。但隨著數字版權問題的日益凸顯,國家已經制定了數字出版業的相關法規,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1]。
推進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進行多方的交流,注重融合國內外的相關法律規程,由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為版權法制定的參與者,以便于更具針對性的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同時,要做好個人權益與社會價值的平衡分配,發揮法律的主導作用,主動挖掘立法條件,促進產權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在完善數字產權法律保護制度的同時,提高執行力和約束力。
人才是實現技術突破和環節管理的必要條件,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也需要專業管理人員進行維護,因此,要突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數字圖書館管理人員應具備計算機網絡、產權法以及經營管理等多項技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知識資源運行規律,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例如,在進行人才選拔或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圖書館員著作權保護意識的提升,減少侵犯版權人利益現象的發生。不僅要進行版權法知識方面的學習,還要促成個人產權意識的養成,使其在對圖書開展復制、搜集工作時能主動遵守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合理使用職權,不違法,不越權[2]。
保護知識產權主要運用的科技技術共包含五項:
訪問控制技術。利用訪問權限的設置,對操作人的拷貝、修改等行為進行控制,使系統管理員能隨時跟蹤用戶的網絡活動,抵御黑客入侵;
信息確認技術。通過信息共享范圍的限定,降低身份被偽造、篡改以及頂替的可能性,同時能保證信息的溯源性,受第三方監控,提供平等仲裁平臺;
數字水印技術。數字水印是一項加密技術,浮水印和隱藏式水印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減少盜用現象的發生,必要時可作為產權侵犯的指控證據;
防火墻技術。利用服務器控制數據流,相當于安檢手段,可以有效過濾問題訪問,拒絕非授權入侵。在緊急時刻還可中斷內外網之間的聯系,實現分區管理,提高資源保護的可控性;
第五,數據加密技術。數據加密的方式有網絡層加密、運輸層加密、應用層加密三種,在信息流動過程中,以密碼接力的形式進行接收和發出,是建立在程序完整性基礎上的信息保護技術。
加強知識產權的宣傳教育,產權維護部門及相關職能單位,應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宣傳媒介,加大知識產權法的普及力度。對法律意識薄弱地區,還可以通過開展“普法知識講堂”等開放課程的形式,向轄區的圖書館管理人員傳授專業知識,增強保護意識。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動來加強與資料用戶之間的聯系,樹立尊重知識產權的道德觀,凸顯積極作用,以便調動人們進行文藝創作的積極性,保護科技以及文化領域的智力成果,合理配置社會共享資源。
結論:對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分析,不但要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還要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解決產權維護問題。目前,我國的法律建設正在不斷改善,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大膽應用科技技術,促進知識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