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的同時關于拆遷補償法律制度問題逐漸顯現,例如制度設計差異化、公共利益的劃分不清晰、農民回建安置不合理等。因此需要通過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法律制度,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不僅要確保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還應為國家的建設提供用地保障,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農村土地的拆遷和補償行為屬于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政補償工作,相當于國家對被拆遷方的補償行為。當政府部門在使用自身權利但會對一些群體造成財產和利益上的損害時,可以按照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實際補償。行政補償是在法律保護的基礎上對相關人的利益和財產造成一定損失,而國家賠償是指在法律之外對人身、財產造成影響。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是典型的行政補償工作,其特點有包含:合法行政行為、補償主體屬于政府機關、因合法行政行為導致相關人的財產損失。
其一,缺少城鄉統一的征收補償法律。當前大部分土地征收補償的法律規定集中在土地管理法、憲法、物權法中,區域差異性較大,具體的補償標準、審批權限、實施程序較混亂,無法保障被征地人群的個人權益。其二,公共利益范圍不清晰。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中沒有明確劃分公共利益范圍,會導致土地征收中存在濫用公權力的現象,侵害農民土地權益和集體組織的利益[1]。例如建立高檔會所、豪華住宅區、商品房等建筑,對公共利益造成不良影響。其三,補償標準較低。農村土地包含未利用地和農用地,農用地用于種植,市場收益較低,未利用地由于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補償標準難以規定。容易導致農民收益、補償標準、安置補助費與土地補償費之和較低。其四,農民回建安置工作滯后。但是土地管理法中要求結合項目分別供地的方式會導致回建安置工作缺少規劃性,回建安置效率低,使被拆遷者認為今后生活的缺少保障,對于征地工作產生抗拒心理。
引發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強拆問題的原因是缺少具體法律法規,關于土地拆遷行為依據國有土地拆遷制度實現,但是其中的拆遷制度有一部分無法適用于農村土地拆遷實際應用。因此,需要科學調整《土地管理法》,在依照法律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法規和條例。為了深化依法治國的戰略實施,加強征地制度改革,可以制定城鄉統一的《土地征收法典》,其中的形式與內容可以參考《國有土地房屋征收補償條例》,明確土地征收、征用概念、法律特征、適用范圍、利益范圍、征收方式、補償方式、操作程序、安置方式、爭議解決、違法責任、司法救濟等方面進行擴充和界定[2]。而具體的農民集體土地及其附著物的實施細則和補償標準可以經由縣、市級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制定,同時農民集體土地征收流程應結合國土資源部要求設定標準流程,賦予其權威性,有助于減少農民的抗拒情緒。
若想判定實際征地行為是否滿足公共利益,在考慮政府意見的同時應收集群眾、學者、評論家、被征收者的意見。同時人大常委可以通過建立拆遷委員會,由行政部門律師、工作人員、研究者和被征地群眾代表組成,經過展示證據、材料、相關調查數據,判定其是否屬于公共利益。同時,聽證程序在我國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因此可以在征地中加入聽證程序,使權利人和土地所有者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加大征地和拆遷管理力度,使法律法規執行公開透明,樹立農民群體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二次會議于2019年通過了修改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并將于2020年1月1日起實行。規定要求政府應在整地之前進行土地情況調查和內容公示,同時與農民協商,通過召開聽證會與農民一同辦理正式的申請、審批手續。
應使補償標準市場化,保證農村土地和國有土地同價同階。國家因出于公共利益征收集體土地,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會對農民的個人權益造成傷害,因此需要進行合理補償,對失地農民的生活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補償。當前我國被征收土地利益的實際分配格局為:農民5%-10%,村級組織25%-39%,企業40%-50%,地方政府20%-30%,體現出農村土地征收過程中被征地農民獲得征地利益的占比較小,因此需要適當調整農民利益分配占比。
健全農民回建安置相關制度,深入調查農民土地數量和人口,通過政府的先行投資,制定農民群體回建安置計劃。同時,在回建安置房屋交付之前,政府可以向被征地農民發放安置規劃費用,并在建設中可以鼓勵建立高層建筑,提升居住面積和容積率。例如某省集體所有房屋拆遷與土地征收辦法規定,產業用地與安置房項目依據人均占地面積40m2和5m2的公益項目標準進行規劃和安排用地。在具體項目設計時,應盡量加大容積率,實現人均占地面積大于60m2的目標。
結論:經濟發展加大了用地需求,在拆遷中需要重點處理對失地農民群體的補償問題,確保其正常生活與生產質量,避免相關社會矛盾的激發。因此,應以法律為基礎,確保土地和農業用地充分利用,通過健全拆遷制度體系和相關法律,促進拆遷征地活動的高效進行,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加快經濟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