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來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當今時代背景下,國際法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帶來諸多好處與便利的同時,其自身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國際法規則沖突與矛盾等方面,被西方學者稱為不成體系。但是,這一特點的存在使國際法的張力大增,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協調和完善。
國際法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規則沖突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社會自身的非系統性。國際法是適用于主權者的法律,由許多主權國家共同構成,與國內社會相比,屬于高度分權社會,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無政府狀態”,在國際法誕生時便沒有統一的“立法”機關。國際法是在主權國家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產生,各項法律均得主權國家允許后才可實施。以條約為例,對于不同條約來說,由于參與的國家不同,條約所約束的對象、內容也存在區別,在立法目的上也有所區別,很可能導致條約之間存在沖突,尤其對于多邊條約來說,由于參與的國家眾多,且承擔的國際義務不同,國際規則沖突更是十分普遍。
時間因素同樣是導致國際法規則沖突產生的主要原因,當前國際法數量眾多,且沒有時間先后之分。按照法理基本原則,通常采用“后法優于前法”的規則解決沖突。國際法誕生不但受到強行法規則的限制,國家還可隨時退出條約,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規則沖突的爆發概率,起先形成的規則也會與后來規則產生矛盾,即便它們均由相同的締約國簽訂,以往規則也應根據新的規則進行解釋和適用。
在國際法實施過程中,尚未擁有一個對全部國家均具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同時也尚未擁有一個如同國內法一般的司法行政機關,對法律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由此可見,與國內法相比,國際法由于沒有強制實施機構,因此不具備強制性。事實上,對于任意國家來說,均不可被強迫違背其意志而進行訴訟,國際法院的管轄權由當事國來賦予[1]。
由上文可知,國際法規則之間存在較多的沖突和矛盾,導致國際法不成體系,阻礙了國際法的發展步伐。對此,應在國際法實施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協調,從而使國際法規則更加系統連貫。
在國際法中,并非全部規則均擁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在強行法規則中,如尊重他國、領土完整、禁止種族滅絕、不干涉內政等等,擁有普遍性和重要價值,與其他規則相比較高。因此,與國際強行法規則具有權威性,一般的國際法規則不可與之相矛盾。
在國際條約制定過程中,如若出現領域交叉等情況,應對現行條約與相關國際法規則進行綜合考慮,最大限度的減少沖突與矛盾產生。例如,GATT第20條中關于“一般例外”的相關規定;再如,農業組織經過談判后通過的《糧食資源國際公約》,該公約與CBD公約相一致,均可對“可持續農業與糧食安全保存等方面而產生的利益”進行規定。
國際社會組織趨勢結果是國際組織猛增,在不同國際組織間形成的沖突成為國際法不成體系的重要原因。對此,應加強國際組織間的協調行動,在此方面,聯合國應與專門機構間構建合作關系。例如,國際委員會成員向國家法院授權,對該案件中產生的國際法統一性問題征求意見。
在條約解釋方面,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也就是通過相關爭端解決機構,針對國際法規則進行解釋,以免與國際法規則之間出現沖突。英國學家勞特派特曾言“司法造法是社會正義的永恒特征”,對于英國、美國等國家來說,由于采用判例法系,因此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但是,對于國際法來說,且顯得較為復雜。在國際法淵源體系中,司法判例可單純作為“一般法律原則的輔助材料”而存在,但卻并不影響其優勢的發揮。在此方面,可從國家法院判決中體現出來。在《國際法院規約》中指出,法院判決單純對本案的當事國擁有約束力。但是,由于國際法頗有權威,在處理國際社會中的類似問題時,仍然會起到指導作用,例如,在北海大陸架案中“公平原則”的適用,在后續國家大陸框架界限劃分時產生較大影響[2]。
在泰國起訴美國的“蝦—海龜”案件中,WTO專家組判定美國敗訴,上訴機關經過精心的推理和論證后,對專家組的裁決進行反駁,最終判定美國勝訴。上訴機關判定美國勝訴的主要依據在于GATT1994第20條,特別是關于“可用竭的天然資源”認定,成為推翻原本裁決的主要原因。在海龜案件審判結果公布后,許多發達國家均給出積極評價。相關學者表明,在談判立法受阻的情況下,海龜案的上訴裁決報告充分體現出利用司法解釋對貿易沖突的化解方法。對此,WTO貿易委員會請求將此案為代表,將形成的規則通過“法律重述”的方式展現出來,此舉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司法造法的意思[3]。
結論: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法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不同規則之間的沖突逐漸突顯,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使一般規則與強行法相協調、國際組織與爭端解決機構相協調,從而有效減少和避免沖突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