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松
(德州市自然資源局,山東 德州 253017)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2008年IBM公司率先提出,自提出后,智慧城市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在我國更是掀起了新一代城市信息化建設高潮。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深度互聯和廣泛覆蓋的信息網絡,對城市環保、城市公共安全、民生、服務、產業等城市要素進行感知和響應,構建城市信息協同共享的平臺,從而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城市生活。自2011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2011年,住建部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2013年,公布了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覆蓋90個城市。到目前為止,我國95%的副省級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座城市,均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在我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尤其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完善,新型的智慧城市應用體系不斷拓展,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涵蓋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
智慧城市這一詞匯主要來源于傳媒,泛指通過對不同的信息技術進行合理的運用,或者對概念進行創新,并集合城市的中樞系統實現服務集成化,最終實現資源的合理運用,使城市管理和服務得到質的提升,同時保證市民處于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對于智慧城市最初的定義是數字城市,只是單純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城市中去。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系統建設的方法論,運用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產業結構等方面,力求打造一個科技高效、綠色環保、健康和諧的新型智慧城市。
在實現對城市進行智慧化管理及監控的前提,就是要能夠快速收集城市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及信息,從而能夠讓民眾及時了解城市的相關動態信息,同時也能夠幫助城市決策者及管理者快速有效的采取相應的舉措。因此,全面感知層的設計,就是利用物聯網末端感知設備實現對城市中各個組織結構部分的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其數據的形式可以是圖像,也可以是數字以及狀態值等數據格式。該過程類似于人體的感知覺器官,在收集到相關信息之后傳輸到神經中樞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進而最終采取相應的行為表現。該部分建設內容可以通過對市政詳細設計以及城市各區塊詳細規劃提出原則性要求,建議市政設施以及各類功能建筑,預留一定智慧設施安裝空間以及市電線路。
在能力平臺層中,其主要的目標是為了能夠將智慧城市共性類的能力實現科學有效的共享化與平臺化,從而最終達到為上層智慧應用創新開發提供穩定的操作環境。從目前的各類科學技術以及能力平臺建設的特點來看,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統一開發、云計算、城市信息模型等技術的應用將會持續性增加,更為重要的是,為了能夠讓這些技術在能力平臺層發揮實效作用,需要對上述科學技術的融合發展進行集約化能力建設。當這些技術在實現有效的集約化能力建設之后,其智慧城市才能在能力平臺層中的應用中愈發趨于高效化。因此,在規劃工作中,應當把握好集約化與靈活性的平衡關系,如在移動通信基站共建共享方面強調共建,同一站址如果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允許下,應盡量建設多家運營商多種制式的移動通信基站。
對現代化城市發展狀況的評價,不僅要考慮城市硬件設施的發展情況,而且要關注城市是否實現了智慧化和智能化,這是評價城市發展狀況的重要標準之一。智慧化城市建設,需要建立在海量數據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樣的事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例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這給城市的交通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更好的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效果,人們可以借助大數據云平臺來分析城市道路網絡的復雜性,并根據城市道路傳感器的節點反饋數據分析結果來進行城市道路規劃,使城市道路更加合理,更好的滿足城市發展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數據信息分析結果來更好的控制交通信號,保障城市道路的暢通,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這一方面能夠帶給人們更佳的出行體驗,另一方面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在全球化經濟以及社會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未來對于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必然將會愈加的普及,作為一種隨時代發展下出現的新模式,加強對該技術的分析與研究,無疑能夠對未來的城市規劃設計發展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及實證依據。本文通過對智慧城市的簡析,并且對智慧城市建設和未來城市規劃發展進行論述,隨后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出發,分別論述了全面感知層、能力平臺層以及智能化水平等內容在智慧城市設計中的作用以及實施路徑分析,從而期望該研究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提供相關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