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霞
(河口勝利學前教育第一服務站,山東 東營 257200)
作為一種審美活動,美術活動不僅顯示在生活層面上,而且在對美的追求的層面上,能使兒童感知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兒童的情感律動,給兒童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創造能力。美術教育有其獨持的教育規律,在兒童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如能科學地將美術教育知識傳授給他們,將會對兒童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達、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
生活中,常有部分家長問老師:您看我這孩子的畫有沒有前途?所謂前途是指有沒有可能成為畫家或美術專業工作者。學校領導也常批示:美術教育也要出點成績。所謂成績就是在各級比賽中獲得客觀的名次。面對這些實際情況,美術老師為了滿足這些要求不得不改變一些教育方法和模式,例如就在課堂上灌輸、在練習中“仿”“幫”來讓兒童快速的掌握并完成課堂所教授的內容,這種脫離兒童興趣,違背兒童心理發育規律的做法,嚴重歪曲了兒童繪畫教學的目的,是一種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錯誤心態。
兒童的思想是純真的、簡單的,天性的發揮有時候會讓其作品看起來可以說是“不拘一格、天馬行空”的,然而這些作品到了部分家長和教師的視野里就成了“離經叛道、不忍直視”,常有家長認為孩子的作品是“瞎涂”“不好”,簡直是胡亂涂鴉,不屑一顧。而部分老師也常以成人世界的繪畫標準去批評兒童作品中的技法缺陷。這些輕視、誤讀兒童繪畫作品的傾向都會打擊孩子的學習和創作熱情,抑制他們對美術愛好與追求的積極性。
常有老師以承認繪畫的激發要求兒童生硬模仿,把單純的灌輸技術技巧作為啟蒙的教學方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違背了兒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發展規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造出一批構圖工整、技法較熟練的“假兒童畫”,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失去兒童繪畫的生命力。
兒童繪畫心理的發展有著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僅由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所決定,而且兒童繪畫的發展狀況同樣也是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我們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兒童繪畫發展中各個階段的特性,才能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而去制定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在這里我們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把兒童繪畫心理分成三個階段,即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
1.單一的模仿。這個階段的兒童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對這種正規的學習方法感到新鮮好奇,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教學宜以正面鼓勵和耐心細致的引導為主。如果因授課方法不當,激不起兒童的學習熱情,或是指責過度,無疑將會使他們中斷繪畫的興趣,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2.初步的繪畫構思。4 歲左右的幼兒,已具備了初步的繪畫構思,能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繪畫,表達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畫出的形象基本成形,畫面中呈現的形象越來越具有個性化。在這個時期,幼兒繪畫的能力有了一個大的飛躍,無意義的線條,圖形減少了。可繪畫的新穎性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兒繪畫的興趣十足,這就是幼兒學習繪畫的最佳階段了。在這個時期,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指導,并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方式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想象力,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美術能力。
3.抽象思維。兒童進入高級階段時期,兒童在抽象思維方面已初具雛形,此時由于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觀性,繪畫不受美術技法的條條框框的限制,因而幼兒畫出的畫往往生動,形象,有童趣。教師對這階段的幼兒教育要有所區別,除了傳授課堂知識,在課外對愛好美術的學生要系統地傳授一些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方面的知識。
正確的美術教育有利于幼兒的想象思維,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品質。美術教育從兒童抓起,并不是為了培養小畫家,而是通過美術教育陶冶孩子的情操,健全她們的人格,培養她們審美素質和創造力。藝術的表達是多元化的,藝術創造一直都沒有一個標準統一的答案,統一要不得。因此,兒童的作品不適合用像與不像,好不好這樣的話去評價兒童的作品。畫得美不代表畫得像,畫得仔細不代表畫得精,畫得成熟不代表畫得有個性,畫得規規矩矩不代表畫得有趣生動。這就要成人在評價孩子們的作品的時候,要多一點“心機”了,成人要用語言鼓勵肯定孩子們為主,著重繪畫的過程,重點培養健康的情感。
繪畫是幼兒的另一種語言,喜歡繪畫是幼兒的天性。兒童美術不能簡單地曲解成一種技法技巧的掌握,它是一種有益兒童身心的思維活動。手法雖然重要,不過它只是孩子們表現周圍的世界和對內心情感的表達從而達成美術教育目標的手段。希望教師引導我們的孩子可以通過畫筆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并能在藝術的海洋中漫游、探索,且鼓勵他們能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幼兒在正確的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盡情地體驗成功的快樂,盡情地發揮想象,從而創造出一幅幅優秀的幼兒作品來。
讓兒童開心學習和健康的成長是兒童美術教育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其率真樸素的自然特征,并順應這些規律去做適當的引導者,而不是強行的規矩執行者。因此,從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多作思考,多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