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給大眾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古箏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需要具備一定的古箏技術水平,同時古箏對觀眾群體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沉淀和音樂素養。而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大眾的生活節奏較快,審美觀點也在不斷的更新,使得古箏吸引觀眾的能力越來越低,尤其在流行音樂快速發展背景下,古箏藝術的受眾范圍也越來越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古箏藝術的發展。基于此,古箏藝術如何在新時代下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是目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就實際來看,古箏藝術為了能夠脫穎而出,也在發展模式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變。比如當代各種場合下古箏音樂演奏者都紛紛一改傳統的“素服清彈”的演奏模式,以身穿華服、增加樂曲旋律變化、輔助豐富肢體語言來進行演奏,這更容易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性,同時激發觀眾的共鳴。而在古箏音樂演奏新模式中,融入流行音樂就是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將古箏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可以挖掘古箏藝術的更多表現形式,可以使得古箏藝術更加流行化,更具特色,這對于促進古箏及流行音樂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其發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朝,盛行于唐朝,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變化,對傳統古箏音樂也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如何在保留古箏傳統韻味的基礎上,體現古箏的大眾化、現代化、流行化是目前古箏音樂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1]。在此背景下,古箏音樂工作者在對古老技藝學習傳承的同時,也對古箏音樂形式做出了許多突破與發展。比如在流行音樂興起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古箏音樂的持續發展,許多古箏藝術家都紛紛在古箏音樂中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多種元素,這也使得古箏藝術呈現異彩紛呈的發展景象。
實踐證明將流行音樂與古箏相結合具有諸多優勢和特點,作為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結合演奏可以呈現出新穎的聽覺沖擊[2]。比如在崔健的諸多流行音樂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古箏的影子,如《假行僧》、《快讓我在雪地里撒點野》等音樂作品中都有古箏彈奏的融入,在古箏演奏的加持下,使得現代流行音樂更加具有傳統韻味和內涵。再比如謝天笑的《古箏雷鬼》中,就是以古箏彈奏作為音樂的開端,這雖然可以搖滾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正是因為這種對比性,也使得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更加獨特、豐富。再比如近年來膾炙人口的《青花瓷》、《千里之外》、《菊花臺》、《美麗的神話》等音樂作品中,都有古箏彈奏的加入,使得現代流行音樂即不失時尚又具有典雅的特征。流行音樂與古箏演奏之所以能夠結合,與流行音樂及古箏音樂的特征有很大的關系。流行音樂具有通俗易懂、大眾性、現代化的特點,古箏音樂的融入,可以使得流行音樂更加具有傳統韻味和內涵。而古箏音樂的表現方式千變萬化,技法多種多樣,適合融入到各種現代流行音樂當中,使得流行音樂表現出獨有的韻味和演奏風格。
古箏音樂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遺忘與沒有順應時代風格有直接的關系。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加上音樂形式的不斷增加,使得人們對古箏藝術留下了刻板印象,比如難度高、過于嚴肅、傳統落后等,所以更樂于接受通俗易懂、輕快豐富的音樂形式,如流行音樂就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3]。而幾年來,可以發現古箏藝術越來越受到了重視和關注,這與古箏藝術注重順應時代風格,加強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有直接的關系。流行音樂的融合使得古箏音樂更具時代性、流行性、豐富性,這也改變了大眾對古箏藝術的刻板印象,漸漸的能夠感受到古箏音樂的優雅美、古典美、傳統美。所以,在流行音樂古箏演奏契合過程中,要注重順應時代的風格。
就傳統古箏音樂作品而言,一直以來以清新、雅致的音樂為特色,節奏方面平緩、溫和,所以大眾對于古箏音樂風格的認知主要為含蓄內斂[4]。而流行音樂是以市場性為主、藝術性為輔,具有商業性質、娛樂消遣功能的一種音樂形式,所以其風格和音樂形態相比古箏音樂而言,更加多元化,且郎朗上口,具有大眾化、娛樂化的特征,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流行音樂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5]。由此可見,古箏音樂與流行音樂具有一靜一動的不同音樂形式,如果能夠推動二者交融,就可以為大眾帶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而在二者契合過程中,要注重在保留民樂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順應時代審美需求的變化,比如可以從風格、節奏等方面融入流行音樂。以《當探戈遇上天山的花兒》古箏音樂改編曲為例,古箏演奏家程皓就在保留古箏風格韻味的基礎上,加入了多種伴奏樂器,包括鋼琴、小提琴等,使得作品營造出一種節奏明快、動感活潑的氛圍。這對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引起受眾的共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箏音樂與流行音樂在調式音階方面有傳統調式與西方調式的差異。就傳統古箏音樂而言,其樂律以五聲性調式旋法為主,基礎調以宮調式為主,五聲調性是傳統音樂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是賦予民樂特有情感與風格的重要要素[6]。而流行因素在旋律方面以西方的七聲音階為主,調式旋律豐富,主旋律以人聲的音樂為參考,所以高音跨度不大,旋律變化也十分豐富,可以有利于情感的抒發。基于二者調式音階方面的不同,所以在演奏契合方面就需要該方面的完美契合。
比如在流行音樂與古箏音樂結合中,就可以以古箏常用的幾種調式為基礎。在古箏的基礎調式中可以選擇與原作品相近的調式與流行音樂進行契合演奏,如D宮、C宮等。如果在演奏中有出現頻繁的旋律音,可以單獨調出。在轉調后,古箏音樂演奏的聲部難度就會有所下降,對于演奏者和聽眾而言都會更加容易。但是在調式音階契合過程中,要注意古箏調式中的音階排列,音階排列要注重高音和低音的區域排列,避免出現高音區或低音區音位排列不到位的情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證二者演奏的契合性。在古箏音樂與流行音樂演奏契合中,還可以直接采用人工定弦。比如音樂作品主題旋律中變化音出現的比較頻繁,就可以改變古箏傳統的五聲定弦模式,然后根據旋律音中的音位排列加入變聲。通過人工定弦可以使得古箏單一調式變得更加豐富,對于演奏者而言演奏也會更加方便。
音樂是聽覺藝術,對于流行音樂和古箏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而言,伴奏都是尤為重要的元素,其是賦予音樂色彩的基礎[7]。中國傳統民樂線條多以單旋律聲部為主,在和聲效果和伴奏織體方面還不算完成,而流行音樂就可以傳統民樂關于伴奏方面的不足。所以在古箏音樂與流行音樂演奏契合過程中,加強二者伴奏方面的融合也和十分重要。
比如可以在保留古箏原主題旋律美感的基礎上,加入流行音樂,利用流行音樂對和聲織體進行簡單的編配,同時加強雙手在演奏中的配合,這樣可以使得單一的古箏旋律更加豐富、飽滿,且富有律動感。伴奏織體還可以根據古箏主旋律的情緒來進行相應的設計,比如主旋律情緒為抒情、柔和,那么就可以采用半分解、完全分解的和聲織體進行設計,這樣可以使得主旋律更加優美、生動,有利于感情的表達和抒發。比如主旋律情緒為動感、歡快,那么就可以選擇柱式和弦進行設計,這樣有利于增加音樂的節奏感,增強作品整體的氛圍,促進演奏達到更加的效果。
流行音樂與古箏音樂結合演奏,基于二者藝術形式的不同,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而為了使流行音樂與古箏音樂演奏契合達到更加完美的狀態,還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技法的應用[8]。靈活應用各種技法進行二者的契合,對提高音樂作品的整體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對于單一的旋律可以通過作韻技法的加入來使得旋律變得更加豐富、飽滿。作韻是古箏獨特的演繹技法,在豐富旋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通過“顫”、“揉”、“按”等各種常用的作韻技法,來改變音高,讓簡單的旋律產生不同的變化,使得整個作品的韻律更加生動、豐富。在演奏長音時,可以根據作品所表達的情緒來選擇各種搖指技法,如掃搖、短搖、長搖,這可以使得單一的音高在音色中呈現端中有連、連中有段的色彩效果,增強音色的顆粒感,這非常符合大眾現代審美的需求。《Rolling in deep》是一首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作品,這一音樂作品看似與傳統古箏音樂有很大的距離,而如果能夠將技法應用得當,也可以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盛宴。著名古箏演奏家就對這一音樂作品進行了改編,其中就加入了豐富的古箏演奏技法,包括輪指、夾彈、掃搖等,在完美的改編下,這一作品即保留了古箏的神韻和內涵,同時有具有現代流行音樂的特點。所以古箏的表現方式有千萬種,要促進古箏與流行音樂演奏的完美契合,必須要對技法應用得當。
流行音樂與古箏演奏契合對促進古箏及流行音樂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二者契合對于古箏藝術而言,可以增加新鮮血液,豐富其表現形式,對于流行音樂而言,可以豐富流行音樂內涵,增加傳統文化要素,進而更好的促進民樂及現代音樂的良好發展。但是流行音樂與古箏作為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想要促進二者的完美契合,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對二者的音樂形式有全面的掌握,比如要注重二者調試音節方面的契合、伴奏方面的契合,加強對豐富技法的應用,充分挖掘民族音樂的精華和內涵,以此來更好的詮釋古箏音樂的傳統美與現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