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鍵雯 (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如何有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關鍵在于掌握學生的身心特征并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教育過程的素養,在許多方面決定于學校生活由于音樂的精神而充實到什么程度。”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思想,因此音樂審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對音樂審美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利用,可以豐富并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與形式,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音樂作品賞析是音樂審美中的一項基本內容,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賞析,提升音樂審美的理解力。對國內優秀音樂作品進行賞析,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優秀音樂作品的認同和贊賞,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既要體現其藝術特性,也要體現其反映國家意識形態的思想性。例如作品《蘇武牧羊》承載著蘇武堅決不向匈奴屈服的民族氣節;《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所迸發出來的民族力量;《歌唱祖國》、《走進新時代》表達了新時期人民對于祖國的熱愛以及對于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珍惜。音樂作品是因時代環境的影響以及民族情感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民族精神在感性層面上的表現。
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是社會的縮影,是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表現出作者積極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懷,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帶領學生正確賞析優秀的音樂作品,利用音樂作品所蘊含的豐富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音樂作品是音樂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加工并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在情感層面進行表現的產物,因此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使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得到—定的啟發教育。《音樂美學要義》中說道“所有的音樂,尤其是優秀的音樂,多由作曲家由現實生活所體驗到的種種心情而作成。”而歌詞是詞作家對客觀生活的概括與提煉,反映著詞作家的審美與情感,如《歌唱祖國》中的“我們勤勞,我們勇敢,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團結就是力量》中的“團結就是力量”,從歌詞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傳遞的思想價值觀。
從古至今,杰出的音樂家都具備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懷揣對音樂的堅定追求,在艱難的探索中堅持不懈地走著自己的道路,才會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例如《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感人的音樂創作之路就極具教育意義。通過對這些音樂家作品的賞析以及對他們創作經歷的了解,學生可以領悟到音樂家所表達的堅強意志與創作精神,因此受到激勵與鼓舞。
音樂審美在教育形式上相對自由,不是一味地灌輸或說教,而靠音樂作品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能夠創造出一個相對輕松的教育環境,學生在音樂審美感知后沉浸在音樂的熏陶感染里,從而獲得對應的教育。把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音樂作品靈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生注意力被吸引的同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老師的課堂效果也就大大提升。如此一來,將音樂審美靈活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里,能夠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將音樂審美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鑒賞音樂作品,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對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融入音樂審美的思政課程能更加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影響。通過音樂審美的創新性思維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思維培養,能夠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國家的發展儲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音樂審美主要是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來感染學生,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相對于傳統的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模式,在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蘊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或觀點的音樂作品所展現出的藝術美,自然會引發其審美意識,自覺地參與音樂審美之中。由此看來,針對性選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音樂作品,將其融入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能積極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音樂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學生在審美時能喚起情感共鳴,或感動,或激昂、或悲痛,通過這種情感體驗,受到精神鼓舞或思想啟迪。《音樂美學教程》中寫道“音樂欣賞并不是一種純粹被動的接受行為,由審美活動的特殊性決定,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人的意識充滿積極的創造性和豐富自由的想象力。”耳熟能詳的《七子之歌》表達了澳門人民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熱切心情,當學生深情的聆聽或演唱這首歌時,能想象出澳門回歸時舉國同慶的場景,無數國人為之動容,油然而生的民族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這正是音樂審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體現。區別于傳統的灌輸型教育,音樂審美所采取的互動情感教育模式更能有效地感染學生,因此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音樂作品是對現實的藝術表現,感染力相比客觀現實更加高級與強烈,在音樂審美中更能發揮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利用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將要表達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觀點或思想精神等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作品,使學生通過賞析這些與實際相關聯的音樂作品,潛移默化地吸收作品里包含的思想內容。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將藝術形式與理性邏輯有機結合起來,濃縮著許多進步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信念,作品里往往滲透著音樂家內心的理想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反映出音樂家對是非對錯、美丑善惡的正確判斷,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接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因此高校要充分積累并有效利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健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感性層面得到積極發展,能夠對不同的藝術形式有效理解,最終達到內心情感的和諧,實現人格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有機統一。音樂審美利用賞、講、唱等方式,將科學的思想觀念、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認知與情感中,使其從內到外轉換為自覺的行動。因此在音樂審美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精神價值的審美對象,增強吸引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運用音樂審美活動“隱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音樂實踐平臺,結合不同階段的社會熱點,組織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如舉辦校園音樂文化節、音樂作品大賽等活動,通過優秀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促進校園正能量的傳播。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思想的熏陶,進而在思想和行為上不斷提高自我素質與能力。通過音樂審美的實踐活動來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以音樂實踐活動替代課堂灌輸,形式創新吸引學生興趣,更易受到學生喜愛,也能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作為教師要不斷深入挖掘有關音樂審美的因素融于教材,用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及靈活的教學方式來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對高尚理想的追求與對祖國的熱愛,這正是音樂審美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目的。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重視為人師表的作用,用自己的正確思想和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首先,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確保在教學環節中把握住正確的政治方向。面對當前社會各類思潮涌動的局勢,教師應具備敏銳的政治眼光與正確的辨別力,針對性選擇與國情相適應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其次,教師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會獲得學生的認可與尊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轉為正確思想與行動,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最后,優秀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的必備條件。教師只有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才會真正理解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與力量,才能深刻挖掘音樂審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效地將二者融合起來。
音樂審美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密切聯系,二者的教育目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管從形式或內容上看,還是從藝術性或思想性上來看,音樂審美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以音樂審美為教育方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可行性,音樂審美可以有效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