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楊春林 (南寧師范大學)
中國有句耳熟能詳的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其實很簡單,知識是目的,而學習知識的方法是手段,教學生唱會一首歌曲,學生只是會那一首。而教會學生識譜就相當于給了他一把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后面還有一句:“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1]。”教師要給予學生的是自學的方法,更加要刺激學生學習的欲望。于是關于怎樣提高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都是在崗一線小學音樂教師共同探索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提高小學階段識譜教學過程中趣味性。
“愛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音樂課堂上要學生端正的坐在座位上一節課,往往會慢慢磨掉他們的天性。當學生對事物感興趣時往往效率高,在進行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時,狀態不好效率低。游戲無疑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東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識譜教學中可不能丟掉了這位“好老師”,在課堂中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游戲,要比枯燥的識譜教學更加有效。把游戲與識譜教學結合起來,創設游戲情景。
在音名學習過程中,可以運用“開心音符消消樂”的游戲方式,在班里選出14名同學,7個人一組分為兩組。組員選擇上7名同學的身高要根據簡譜1234567音高相符合,這樣可以在最后結束游戲全班一齊練習唱音階時,每組7名同學呈階梯狀排列,把音階抽象的音高概念變得具體和直觀,線條走向更加明顯。參與人員選好之后請一個學生開始游戲,游戲規則為音名與對應的唱名就可以消掉,可以采取競賽方式看看誰用的時間最少則獲勝。一組7名同學分別舉起寫有do re mi fa sol la si唱名的卡片,另一組7名同學分別舉起寫有C、D、E、F、G、A、B音名的卡片。可以看看哪位同學花的時間最少,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這個游戲還可以是另外一種玩法,還是選14名學生,分成兩組,但是參與游戲的就是他們14位,他們采取“找朋友”的游戲方式,找到自己手持卡片對應的音名或唱名。亦或是把唱名或者音名的卡片換成簡譜的1234567,改變卡片內容,重復游戲的方式。
游戲規則為,十六分音符小碎步,八分音符正步走,一個八分音符一步,四分音符停止行走。教師拿著鼓站在教室中心,學生以教師圍成一個圓圈,前后距離稍稍錯開,以免行走時碰到前面的同學。教師開始打樂譜旋律的節奏型,一個樂句停頓一下,學生開始走動。發生錯誤的學生淘汰在旁邊觀看,隨著學生越來越少,留下最后五名同學結束游戲。第二次將這獲勝的五名同學分開穿插在圍成的圓圈中,這一次的難度要比前面的大,這次是帶旋律的節奏大師,先在黑板上板書樂譜,教師這次換到講臺上打節奏,唱樂譜時方便指著板書,這次難度增加了,可以分小節進行,學生在做動作時唱著樂譜。第三次再把難度系數增強,教師在打節奏時加入強弱變化,學生根據強弱的變化做動作。
事先準備好的帶有樂譜紙條,樂譜兩小節即可,還可以寫上音符,將紙條折起來粘在球上。游戲開始,教師背對學生擊鼓,球從第一位同學開始往下傳,鼓聲停,球停在哪位同學座位上,學生就要回答紙條上的問題,要么是唱出樂譜要么就是說出音符。如果不會可以請其他學生幫忙,等到雙方都可以完成即可。游戲繼續,紙條換成新樂譜或者是音符,然后從這一位同學這里往后進行,這個游戲擊鼓時間不要太長,盡量讓大部分同學都回答上問題,游戲是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知識提高興趣。但是游戲是最好是在完成了某種教學任務后進行復習鞏固時開啟,之后通過這種游戲,既能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需要和識譜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卡農·奧爾夫曾說過:“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共同實踐,一起創造音樂是十分有意義的[2]。”在識譜教學中也可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這樣能適當簡化每位學生的任務量,一口吃不成胖子,要讓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中潛移默化提高識譜能力。
在組成小組的人員選擇上,可以把音準較好的學生帶音準稍弱的學生這種幫扶分配方式,這種方式既可以體現公平又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取長補短。例如學習《小螺號》這一課時,聽教師示范熟悉歌譜后,教師提問:譜子里面重復次數最多的是哪一個樂句?把這一樂句譜子唱出來。然后給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之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回答問題,組員只可回答一次問題,下次就要換組內其他同學回答。學生作答后,教師要糾正個別跑調,給出鼓勵評價。再把相對難一點的樂句拿出來練習,一個班基數比較大,所以組內互相交流合作,基礎比較好的帶動基礎偏弱的同學,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自主識譜學習還可以保證課堂的時效性。結束討論后,教師點到哪一組哪一組示范唱,這樣可以刺激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待到整首歌譜學習結束,先給時間讓小組內查漏補缺合作識譜,甚至可以編排一些動作,小組合作模式會提高學生識譜的參與度。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樂譜接龍競賽。在接龍過程中,采取小組之間互評,學生們通過互相聆聽,發現問題停下來,唱出正確的樂譜,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然后繼續往下接龍,一輪結束后,教師總結出錯誤率較高的樂句,彈奏鋼琴帶學生練習,為之后的第二輪樂譜接龍強化訓練。這個時候的學生識譜的欲望就會顯著提高。第二輪的樂譜接龍將順序打亂,可以先先奇數組開始后面接偶數組。這樣每個組與第一輪樂譜不一樣,還是采取小組間互評方式。最后教師對今天進步大的小組給予獎勵,鼓勵較弱的小組。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在這個小組歌譜接龍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識譜學習的能力。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例如,人音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課“悠揚民歌”中的唱歌綜合課《趕圩歸來啊哩哩》,在每一條譜子的下方都配有樂器伴奏樂器的節奏型。可以把識譜化難為易,以分解的方式展開教學: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其實節奏在生活中如影隨形,像我們的語言,說話時就會帶有一種生動、豐富的節奏,還有汽車的鳴笛聲、狗吠聲、水滴聲、撥浪鼓……這些都是帶有節奏感的聲音。所以我們先從節奏入手,不要一開始就唱譜,太枯燥容易降低學生的興趣。先練習節奏的打法,把稍難的附點著重練習,學生再帶上節奏朗讀歌詞,練習歌詞下面的三種伴奏樂器,考慮到可能沒有樂器,學生可以用擊掌或拍桌子代替。可以引導學生在下面畫上“↑↓”箭頭,一個箭頭表示半拍,引導學生逐一對應著畫上。這樣“↑↓”的箭頭剛好與學生打拍子的方向相對應,看起來更加直觀,以后碰到其他的節奏型,學生也能運用這種方法得心應手的掌握時值。著重練習比較困難的空拍的節奏型,三種樂器分批次練習,這樣的節奏練習能先帶動課堂氛圍,在之后識譜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經過對節奏的熟悉,再進行聽唱歌曲,如果仿照“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開始一味的練習單一的音符,容易讓學生感到乏味疲倦,還會違背核心素養理念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考慮到小學階段對樂譜掌握程度還不夠,但是卻具有模仿性的學習特點,而且模仿能力極強。教師先示范演唱或者給學生放歌曲音頻,學生逐漸體會歌曲的情緒和曲譜大概的旋律走向,他們會跟著旋律哼唱,模仿音高走向,樂譜在他們腦海里已經產生了印象,再引導學生認識分析樂譜的話,會提升他們識譜的信心,對音符也會有更直觀的認識。最后跟著鋼琴模唱旋律,著重模唱跨度比較大的,分樂句、分樂段的練習,防止跑調,比如兩個音的旋律音程進行五度大跳。而四個十六分音符在一個小節,這種節奏型的音符比較密集的,每個音時值比較短的音符要著重練習,反復模唱。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剛從幼兒園進去小學模式,所以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創設一些游戲情景來進行識譜教學。小學中年級學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個時候的學生已經有較弱的識譜能力,小組合作可以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合作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識譜學習的能力。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還未褪去稚氣,但簡單的游戲對他們的吸引力并不大,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分解識譜教學。層層突破,先讀節奏,為識譜做鋪墊,再聽歌曲,模唱識譜。這個過程中即鞏固了之前的知識又學習了新的樂譜。總而言之,教師在識譜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循序漸進的開展教學。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識譜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進行有效的識譜教學。因此,我們要從趣味性著手,提高小學階段識譜教學乃至整個小學音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