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天瑤/蔡耘菁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錫劇是江蘇省的地方劇種之一,與越劇、黃梅戲并稱為華東地區的三大劇種。它起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那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在年節花會、婚喪慶典等場合,民間藝人逐漸把這些山歌小調發展成了描繪一定故事情節的長篇敘事民歌,然后配上器樂伴奏,就演變成了一種類似于彈詞的說唱表演形式——灘簧,如《紫竹調》、《湘江浪》、《繡荷包》、《無錫景》、《金鈴塔》等還作為過渡性的輔助腔調保留于錫劇唱腔中,錫劇的舊稱就是“灘簧”。在太平天國前后,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并發展,進一步從京劇以及江浙其他兄弟劇種當中吸收、融合板式節拍、旋律素材以及動作程式,就逐步形成成了今日的錫劇。
1、錫劇的戲曲語言是吳方言,同時它又將江南地區的吳儂軟語作為基本言語,這樣的表現形式使藝術欣賞者能充分體會錫劇這一藝術形式的柔美以及婉轉的特性,并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吳方言其本身的柔和性也對戲劇的音腔造成一定影響,使錫劇更具藝術美感,使之言語表達更加圓潤。
2、錫劇以唱為主。錫劇唱腔屬于曲牌板腔綜合體,三大基本調都屬于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而且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音樂旋律通常柔和、流暢、輕快,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
3、錫劇唱腔兼具敘事與抒情的江南民間唱腔特色。它的主要曲調為“簧調”,后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變化,“大陸調”是其第二主要唱腔,“簧調”到“大陸調”是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的典例,開始僅有上下兩句,而后仿簧調曲式結構,創造“清板”。此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大量傳統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柴調”等。
4、錫劇以歌舞作為演繹方式,它的表現形式與中國古典美學密切相關,它所體現的美學精神也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演繹形式較為相似。在演繹過程中,錫劇格外注重人物的塑造,將人物作為藝術表演的根本,同時將舞臺表演作為演藝活動的基礎。
5、錫劇的伴奏樂器吸收采納了江南民間器樂曲的伴奏特點,普遍是長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樂器以拉弦樂器為主,如二胡,彈撥樂器為輔,如琵琶。后來為提高錫劇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擊樂器,如碰鈴、竹笛等。
隨著現代各種文化的沖擊,全國熱愛錫劇的人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江陰錫劇團開始積極響應國務院發表的“全國戲曲進校園”號召,于6年前,開始在江陰的17個鄉鎮中選擇一個學校進行錫劇進校園的試點教學。現試行比較優秀的就屬江陰實驗小學了。實驗小學從二年級開始在報名小錫班的人中選拔培養小錫班學生,每年男生女生各18個。被選拔出來的學生從二年級開始上課,每周五節課,每次課60到80分鐘,直至六年級畢業。
江陰市實驗小學已經走過了9年的錫劇藝術課程,培養了約5000名錫劇學員,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
1、江陰市實驗小學曾多次獲得集體和個人的獎項。
2、曾在多個電視臺和訪談節目中亮相,9次走上央視大舞臺。
3、江蘇省江陰市“校園小錫班”進京,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行匯報演出。錫劇小演員們完美展現了傳統錫劇經典唱段、紅色經典和反映改革開放崢嶸歷程和偉大成就的新編戲,也有貼合小錫班校園生活、展現向上風采的江陰市自編實驗教材劇目等。
4、曾多次應邀出訪韓國交流演出。
1、一些小錫班的學生對課堂內容并不很感興趣,只是應付式的機械學習,教學效果不能更好的體現;也有一部分學生喜歡錫劇,但在音樂方面不能很好的領悟和學習。
2、學校錫劇課堂大部分是邀請專業錫劇表演者做系統教學,每周都會安排錫劇演員來學校上課,但是面對的對象只是小錫班的成員,對于普通的學生并未有所涉及,在學生中普及的廣泛度還不夠。
3、錫劇的學習是系統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部分小錫班的學生家長認為學習文化功課之外的內容會影響學習成績,占用學習時間,所以如何能得到家長對錫劇學習的大力支持,也是學校和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4、每周開設的錫劇課堂形式較為單一,更注重追求教學成果,反而可能讓部分小錫班的學生對錫劇學習失去興趣。
5、部分小錫班的學生在學習了錫劇的唱念技法之后,在平時的音樂課上會運用進兒童歌曲的演唱中,不能很好的區分開錫劇唱法和通俗唱法,導致在集體演唱時會有較為突出的聲音。
1、保證“小錫班”選好苗子。優質的生源是教學得以出成效的最基礎的保障。項目成員在低年級學生和家長中進行動員,組織招募了一批愛好戲劇、先天嗓音條件較好的學生?;蛘呤且魳方處熗ㄟ^音樂課堂發現好的苗子推薦進入小錫班。在正式進入小錫班前,需要將小錫班的學習進度計劃詳細與家長學生說明,保證家長能充分了解小錫班,以減少中途因為先前不了解而選擇退出的現象。
2、培訓師資力量。定期展開全市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錫劇基本功專題培訓,由錫劇團專業演員進行授課;定期進行普通音樂教師的錫劇課堂評比,以促進每一位教師能夠不斷提高自己對錫劇的了解,以便在平常的音樂課堂中能夠面對全校所有的班級、學生,更好得帶領他們進行錫劇的學習,而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的錫劇團演員教專門的錫劇班。
3、學校開展家校的聯合活動。因為家長的支持是保證“小錫班”生源很關鍵的力量,所以為了取得家長支持,來激發學員學習動力,學校每年組織一次“小錫班”學生匯報演出暨年度總結表彰會,邀請所有的學員家長和學員一起出席。每學期對外進行匯報演出,有時間的人可以免費走進劇院觀看演出,讓家長和老百姓們了解到錫劇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利用機會搭建學生多方面展示才藝的舞臺,廣泛宣傳學校錫劇教育教學的成果,主動贏得社會、家長對活動的支持。這樣不僅對學員起到了鼓勵作用,更是激發了家長更加支持孩子學習錫劇,也加大了錫劇進校園的力度和深度。
在重視小錫班專業學習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的德行培養。以錫劇為媒介,讓學生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規范道德行為,以達到全面育人、育德啟智的教學目標。真正使學生感到學習錫劇有價值使學生家長感到有收獲,讓社會各界看到孩子學習錫劇后帶來的形象素質的變化。
4、豐富課堂形式。在基礎技巧學習的基礎之上,課堂中給學生觀看和欣賞優秀的、著名的錫劇,講解一些比較著名的唱段,或者邀請一些錫劇藝術家或者表演者走進校園對學生進行表演和講解??蛇m當放慢錫劇學習腳步,讓學生對錫劇不再是一遍又一遍的模仿,更是體驗錫劇的魅力;給學生講解錫劇的由來以及傳承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增強地方自豪感及民族文化自豪感。
5、平常的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師要注重對小錫班學生唱兒童歌曲方法的引導,避免個別學生在班級齊唱中的突兀的聲音。
在對小錫班做了數月的調研后,在我們發現的現存問題中,我們發現課堂形式單一這個問題正好符合我們的專業,可以嘗試給學生們帶去幾節將錫劇和音樂課結合的課堂。
珍珠塔贈塔教學設計
年級:五年級
內容:《贈塔》——《珍珠塔》(選段)
課堂:綜合課
教材分析:錫劇《珍珠塔》中《贈塔》一折,是《珍珠塔》中的代表性唱段。《贈塔》前四句前奏采用鈴鈴調唱腔。是陳翠娥的內心真摯感情的流露,更表達了“表弟帶到河南去,母子二人吃不盡”的一番情誼。前奏后到結尾都采用了簧調中急板,用四二拍記譜,每小節內音的排列都比較密集。《贈塔》選段描寫了陳翠娥將貴重的珍珠塔藏在了點心盒中,沒有明說,卻對方卿千叮嚀萬囑咐,而陳翠娥的三次相贈三次囑咐卻讓心高氣傲的方卿認為“勢利母親養著小氣女釵裙”十分的不悅。帶有喜劇的效果。
學情分析: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流行音樂的極速占領,五年級的學生通過網絡已了解到非常多的流行歌曲。這時候學生的自主意識也有所增強,他們喜愛音樂,更喜愛流行音樂,次者純音樂,對古典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戲曲音樂都抱有不太積極的態度。所以如何培養學生對這些音樂的興趣,如何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愿意聆聽、愿意了解這類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素養,是每位音樂老師都刻不容緩需要去做的事情。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夠用戲曲化的聲音,來表達錫劇人物陳翠娥的情感,并且能夠對戲曲文化藝術中的曲種——錫劇產生濃郁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學生愿意在聽、唱、動、演的同時和同學一起同伴合作,用齊唱的方式來唱會、表現歌曲;
3、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珍珠塔》選段《贈塔》的前半部分陳翠娥演唱的片段、了解關于錫劇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
1、用戲曲化的聲音唱會、表現歌曲;
2、通過觀看錫劇《珍珠塔》選段《贈塔》視頻對戲曲的程式化動作進行模仿、表演。
教學難點:對錫劇的一些基本知識、發展等進行一定的了解,可以跟著音樂一起演唱《珍珠塔》選段《贈塔》的前半部分陳翠娥演唱的片段。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故事導入法: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
(2)師生交流,引入課題
(3)揭題:《贈塔》
【設計意圖】:本環節為導入環節,通過對學生熟知的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入手,創設了情境,為理解歌曲做鋪墊。
2、新課教學,學唱歌曲
(1)一聽歌曲
①對照歌詞聽賞歌曲,找出歌詞矛盾:陳翠娥千叮嚀保護點心盒。思考:教師給出一些故事線索,請同學們展開合理的想象,為什么陳翠娥要千叮嚀萬囑咐方卿要將點心盒好好保護好。
②教師講述完整的《珍珠塔》故事梗概:家道中落的方卿向襄陽的姑父姑母求助,卻不料被勢利的姑母冷言嘲諷:若能得中高官,愿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欲離去,被善解人意的表姐陳翠娥攔下,假托點心將貴重的珍珠塔贈予方卿。離去后,姑父陳培德驅馬追至九松亭,將女兒許配給方卿。后方卿遇盜,珍珠塔被劫,陳翠娥聽說后一病不起。三年后,方卿得中狀元,喬裝后再到襄陽,唱曲試探姑母,姑母羞愧地頭頂香盤跪接方卿,姑侄間冰釋前嫌。
(2)二聽歌曲
帶著劇情聽樂曲,關注歌詞,演唱者速度力度變化變現的兩個主人公不同的人物性格。
(3)旋律教學
①三句“你拿了這包干點心,一路之上要當心”三句相同歌詞的旋律教學。
②師生接口唱:學生唱三句“你拿了這包干電心,一路之上要當心”,老師演唱后面接的陳翠娥部分。
③交換演唱。
④解決唱譜中出現的連音、氣口等問題。
⑤教師彈唱,學生張口唱譜。
⑥教師填詞演唱,學生跟著心里默唱,提出問題并解決一字多音難點。
⑦放慢速度演唱。并提示嬰兒哭啼式的演唱方法。
⑧綿長連貫的氣息指導一定要貫穿學生的每次演唱中。
⑨再次嘗試跟琴演唱。
【設計意圖】:本環節為識譜教學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師生接口唱、分析、故事情境等方法,通過老師對氣息、吐字、難點的指導、學生的齊唱,能夠扎實地演唱歌曲,同時解決了一字多音的難點,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作品的體驗感受。
3、拓展創編,表現歌曲
(1)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錫劇《贈塔》,仔細觀察錫劇演員的動作。
【設計意圖】:程式性是戲曲藝術程式的形成,是對生活的自然形態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是一種規范化的形成,是經過精選和裝飾兩道工序而貫穿其中的藝術的想象和美化。
(2)師生共同選一些典型的動作進行學習,并對學過的片段進行完整的演繹。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唱形式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合作意識,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從而進一步感受、理解歌曲。
4、介紹錫劇,回歸理論
5、課堂總結
實驗小學從前開展的錫劇課堂和大創項目成員帶去的音樂課堂有若是新體系和原體系的教學方法的差別。對于音樂教育思想方面,是該在一堂課之內讓音樂服務于學生的快樂生活還是要讓每個學生合格地完成老師所規定的音樂課程;對于老師的教學理念方面,是該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產生音樂經驗為出發點還是主要以傳授音樂知識為出發點;在教學目標方面,是該培養感受、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還是以掌握音樂知識為首要目的;在教學內容方面,是該實施有分有合的歌、動、舞、樂、賞、創等音樂活動還是以學生一遍遍重復學習歌曲動作為主要活動;在主要教學方法方面,是融合國際、中國現行音樂教學法為一體的人本化教學法還是從介紹音樂知識為起步,以傳授音樂知識為主?
而我們的大創項目成員認為,許許多多的經典名作或是真實事情作為錫劇的形式出現,在已經較脫離時代背景的現在,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們感受錫劇,了解故事情節,感受錫劇寫意美學、程式性動作相關的時空自由,教會他們如何沉下心看懂錫劇、欣賞錫劇,這比讓他學生一股腦上來學習錫劇更為重要。
但在將錫劇進校園作為學校專業特色的同時,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極為重要的。而到底以什么樣的課程可以將錫劇進校園做到更有效的、更全面的、讓學生發自內心喜歡的傳播是值得商榷的。
2001年教育部就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而我們的大創項目“錫劇進校園”就是傳承地方文化、傳播地方知識的重要手段,可以滿足地方對學生發展的區域性要求。經過這次的大創課題,我們兩位項目成員不僅對錫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將錫劇與平常的音樂課堂結合,也是給自己的專業一次實踐鍛煉的機會;對于江陰市實驗小學的小錫班成員來說,他們被給予了更多的期望,希望錫劇進校園項目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年輕一輩的學生中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