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大連市第四十七中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引言:在傳統的初中教學模式中,歷史教學只是其輔助類課程,部分歷史教師將歷史教材作為歷史教學的唯一資源,致使歷史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教材中涵蓋的歷史事件距離現代較遠,學生無法體會古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1]。歷史教師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必須進行深刻的歷史教學反思,找出現階段自身制定的教學策略、設定的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存在的問題,并且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斷創新歷史教學方式,激發班級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之下,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同時人們也可以將一些信息發布在網絡中,逐漸形成一種全民參與信息發布和信息接收的熱潮,一些典型社會現象會被人們發布在網絡平臺中,引起人民的熱烈討論,這些數據信息被稱之為社會熱點[2]。歷史教師將社會熱點完美融入到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內容中,能夠豐富歷史教學資源,拉近自身與班級學生之間的距離,讓班級學生明白其所學的歷史知識內容能夠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激發班級學生學習歷史教學知識的動力,提升學生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目標。
歷史教師應將歷史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將社會熱點、校園環境、當地文化作為歷史教學的輔助資源,教師可以采取多方途徑,如網絡檢索、圖書館查詢、詢問其他教師的方式,了解當下社會熱點,深入分析每一個社會熱點背后蘊含的深意,從中篩選與現階段歷史教學知識內容相符合的社會熱點,并且將其運用到實際歷史教學活動中[3]。在進行《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歷史教學時,教師在龐大的網絡環境中搜索與其相關的社會熱點,依據對班級學生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的了解,從中篩選具備較高教育意義的社會熱點,如“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議,在歷史教材中涉及的“絲綢之路”知識內容講解結束之后,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向班級學生展示“一帶一路”社會熱點,加深教學知識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教師向學生講解“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重合部分,讓學生明白古代歷史事件對當代國內外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讓班級學生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加深班級學生對《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涉及歷史知識內容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直接影響班級學生學習歷史教學知識的興趣度,歷史教師在運用社會熱點進行教學時,可以采取先進的歷史教學方式,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激發班級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進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歷史教學時,可以采取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歷史教師可以運用當下“祖國成立70周年,百名香港同胞表白祖國”的社會熱點,向學生提出“請闡述香港和澳門回歸的重要性和意義”問題,學生可以依據自身所學的歷史知識內容進行回答,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當學生歷史事件描述存在失誤時,教師及時指出并幫助學生改正,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自身提前搜集的社會熱點,讓學生感受到香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提高班級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學活動分為“教”、“學”、“做”三個部分,其中“做”指的是教師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歷史教師應依據教材中涵蓋的知識內容,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活動內容,讓班級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歷史知識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進行《民族大團結》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西部大開發”社會熱點進行實踐教學,將班級學生按照座位順序進行分組,每組4名學生,教師設置“你認為是否有必要進行西部大開發,并闡述自身的理由”討論主題,讓班級學生圍繞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在這樣的歷史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內容支持自身的觀點,使得學生能夠發現歷史事件與當代社會熱點存在相同的哲理,使得學生能夠重新審視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幫助班級學生樹立良好的歷史知識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目前國家提倡教師積極創新自身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內容,歷史教師在向班級學生進行各項課堂教學活動時,通過網絡搜索社會熱點,分析熱點背后蘊含的哲理,依據自身對歷史教學知識內容的掌握,將社會熱點與教學內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合理制定歷史教學策略,為班級學生創造良好的歷史知識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