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元 孫巍
我國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以管教為主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審視學生,將學生視為管制對象。這種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真正需求,讓學生對其產生抵觸情緒,因而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大學生的個體意識增強,思想多元化,且有很廣的信息來源渠道,如果不能把握學生的獨特之處,調動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就無法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從而無法進行針對性地教學。
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主要通過對學生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行為進行教授。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行業開始進行改革創新,各種新的政治觀念隨之涌現出來。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近年來,教育內容雖然進行多次調整,但仍舊是換湯不換藥,對社會變化的把控不及時,因此不符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雖然目前大學中有關理想信念的教學課程較多,但是都沒有很好的教學成果,主要原因是因為教育內容過于落后,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現狀,而且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需要,學生無法在其中得益。
教育中不僅有顯性教育這種課上教學,還有課外知識拓展的隱性教育。這種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物質上體現在校園建筑、花草樹木以及道路布局等方面;制度上體現在社團管理和宿舍管理等方面;精神上體現在學生活動、名人講座等方面。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缺乏學生隱性教育的重視程度,導致學生理想信念不能更好地進行發展。
當今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核心,教育行業也應明確“以人為本”的教育形式。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為提升大學生教育的成果,學校要 堅持“以學生為本”。將每個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對待,通過為學生服務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大學生的個體意識逐漸增強,傳統填鴨式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只會降低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落實“以人為本”
的教育理念,通過課程設置的調整,進而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模式,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協調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以“仁”為教育核心,而后強調“禮”的重要性。注重“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觀念,這種傳統思想教育在學生理想信念的養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大學生最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要理解透徹,因此要讓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基本的歷史素養。教育工作者可以從唐詩宋詞等文學方面著手,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完善其自身人格、提升綜合素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想信念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教育環境后天逐漸形成。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正確樹立,離不開良好的教育修養。朱仁寶曾經提出:要想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學,還要讓其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進行自主轉化,這個過程是知、意、情、信、行進行互相作用,也是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大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自我修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通常將實現自身價值歸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提升自我修養,才能在復雜的網絡信息時有正確分析,并進行運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調整教育方針,創建新的教學體系,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健康地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