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穎穎
伴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小學教學越來越重視“玩”教育,在小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基礎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欲望,抓住小學生年齡特征,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好數學,體會數學帶來的樂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本文將重點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玩”數學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讓玩和學有機結合起來。
受年齡因素影響,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在一個地方長時停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設置“玩”的情境,讓小學生在玩的過程當中激發學習興趣,學好數學知識。而且,小學生在這個發展階段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通過“玩”的過程,對一些抽象的數學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將知識融入到游戲當中,通過游戲學加強對小學數學的學習,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很多事物產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會對周圍事物進行積極地探索,進而激發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小學生在學習、游戲的過程學會探索、學習、創新相結合,在游戲中學會知識,在知識中學會創新。
在“玩”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為小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每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每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增強了教師對小學生的了解,進而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制定更好的學習計劃。學生在和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也變得輕松愉快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接受所學的知識,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
因為年齡的關系,“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生是在“玩”的過程中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縱觀小學數學課本,基本都是以情景的形式為引導,再提出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教學活動,最終呈現出結果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創設一定的情境,讓知識與“玩”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解決數學知識。
比如,小學生在學習“搭配”這一課程時,教師首先可以在多媒體用1、2、3組成兩位數,但是要求小學生在組數的過程中個位數和十位數都不相同,教師問學生可以組成幾組數字。緊接著,教師給學生發教具,當小學生拿到道具后會迫不及待地“玩”起來,他們會一邊擺弄教具,一邊解決數學問題,課堂活躍,學生求知欲強,一會兒便將數學問題在“玩”中進行了解決。與此同時,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玩”解決問題,還可以在課后鞏固知識。比如,小學生們學習了“折扣”,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上創造情境,讓學生去超市購買打折商品,讓小學生親身體驗“折扣”,并告訴他們,如果和媽媽逛街,也可以幫媽媽算錢,最終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也讓小學生了解到學以致用的真正含義。
由于學生的“玩”是在數學情境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很快就會遇到難以解決的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教學機會。但是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小學生學會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理解為什么三角形面積要除以二,因此,教師可以讓其中一個小朋友去找另外兩個擁有相同三角形的同學,找到后將他們兩個三角形拼在一起,看一看是不可以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而在以前,小學生都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因此三角形的面積便是底乘以高除以二。教師通過這樣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懂得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真正由來,讓數學知識在小學生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保證小學生學到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該以小學生已有知識為契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探究,真正學會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
比如,小學生學會乘法之后,教師可以再進行進一步探究。教師可以將小學生進行編號0—9,再將他們的數學分別乘以2,計算結果的個位數的數字對應的小學生站出來,最后小學生會發現,計算的結果中個位數基本上都是0、2、4、6、8,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學會了2與其他數字相乘的結果,同時還把乘法口訣進行了鞏固和總結,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讓“玩”走進小學生的世界,是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玩”中學會知識、學會數學思維、學到探究精神,以“玩”為契機,讓小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