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菁菁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就秉承學生為先的育人理念,力求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有效調動學生能動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還要注重授之以“魚”的同時,以“漁”授之,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這一教學思想的落實的可行手段。這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將學習主動權歸還學生,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又能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教學增質提效,何樂而不為呢?
對于小學生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會為之迷,傾注飽滿的熱情去探索,會不顧一切地投入其中,其學習效能是巨大的。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提升學生自學能力,點燃興趣之火是前提條件,這樣才能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處境。并且,語文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而這僅憑傳統教學的說教是難實現的,既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還阻礙學生的自學能動作用,不利于鍛煉他們的思維,全面發展他們的各項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創設一個豐富、生動的課堂環境,發揮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催化作用,為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提升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例如:以“狐假虎威”一課為例,筆者采用了游戲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其自主學習性。筆者開展了表演小游戲,引導學生分飾角色朗讀課文,并且,在上課前,讓學生們拿出制作好的相關“狐貍”“老虎”“兔子”“野豬”等動物的面具,學生們興致勃勃表演著“狐假虎威”情景劇,他們其樂融融,認真體會揣摩文中對角色描述,這促使其深入透徹地理解和認識寓言故事蘊含的生活哲理。學生們在濃厚興趣的驅動下,自身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讀漢字是學習基礎,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鑒于小學生對新奇事物有著特別喜好,喜歡鉆研和探索,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薄弱,面對較為抽象的漢字,不少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產生積極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他們自學生字就更加難了。為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扎實掌握漢字,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新奇有趣的元素,以此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其興趣。
例如:現代網絡歌曲盛行,其傳唱度很高,深受人們喜愛。為此,筆者將學生喜愛的《生僻字》導入識字教學,在該歌詞中包含了一些常見的漢字,但其中有些漢字的書寫頻率低,識讀還是具有難度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了歌曲的課件,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化解他們的枯燥感,更好地幫助其掌握語文知識。與此同時,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易于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自然會積極查找相關資料,開展主動學習模式,進而促進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一切契機,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在語文教學前,教師可有意識地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作業,并嚴格要求學生完成預習任務,以此增強學生自學能力。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還可采用獨立探究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自主探究,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以“小馬過河”一課為例,筆者為學生安排了預習作業,如理解生字、朗讀課文及理解文章大意等。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大致說一說課文內容。此外,筆者還讓他們讀出該課的生字,并要求學生對生字的筆順、意思和詞組進行講解,以此檢查他們的預習效果。待這一環節完成后,筆者給予學生們肯定,鼓勵他們會做得更好。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坐待教師來教導,而是能使學生自覺自動地投入學習中。教師的教學只有實現此目的,方能說是成功的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認識到筆者培養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的情感和興趣是發展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石和條件,并抓住契機及一切可能手段,給予學生良好學習體驗,引導他們自覺地產生樂學感受,促使其自學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