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久玲
合唱教學對于提升學生良好的樂感、藝術想象力和審美能力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小學音樂中合唱教學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及能力要求,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增強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學生要注意聲音的柔和,并且富有穿透力,在使用高音的時候要無顫抖假聲,而且不要出現嘶啞的聲音。學生在合唱時要做到吸氣自然、平穩、沒有氣息的聲音,而且不要強制吸氣。要使歌唱的底氣十足,同時也要使聲音具有彈性,不要過滿,也不要太淺,這樣才能夠為演唱美妙的歌唱做好保證。為了使學生可以感受到二聲部的不同演唱,可以將全體學生分成兩部分,讓一組學生先唱,另一組學生傾聽,并且跟著輕聲哼唱,這樣學生在傾聽中過就會感知音準問題,避免自己在唱的時候走音。通過不斷地訓練和練習,學生就會感受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在合唱過程中展現出最美的歌喉。
學生在對音樂的欣賞過程中,不僅要欣賞基本的歌詞,節奏,旋律和簡單的和聲,同時還要學會欣賞音樂的情感和音樂的思想,把握音樂的靈魂和關鍵。通過合唱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合唱欲望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合唱中主動地理解和感受,促進學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學生在鑒賞中也會通過聽辨、模唱以及聽記等不同的方式來感受音樂,體會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進而把音樂更好地展現出來。鼓勵學生在鑒賞過程中積極交流,把學生對歌曲的理解通過交流的方式形成深刻認識。
樂器能幫助學生找到旋律的一種有效方式。借助樂器來調動學生進行合唱的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合作:合作作為一種集體性的藝術表演形式,容易被掌握,也容易被人接受,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小學生具有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特點,組織他們進行合唱會展現出他們的蓬勃生機和活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使學生情感得到滿足,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染。樂器的使用對我們的演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和體驗歌曲,有利于學生把握合唱旋律和音準。有了樂器的伴奏,用伴奏的方式把高音和低音展示出來,很快就讓學生理解了高音和低音,進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歌曲中的情感表現出來,展現歌曲的氣氛。有了樂器的伴奏,學生仿佛看到了樂器就是學生確定音樂旋律和音樂節奏的標準,有了樂器的伴奏,學生的合唱也就有了依據,他們會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音準,唱出優美動人的旋律。
沒有優秀的發聲,就不可能出現近乎完美的合唱。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才可能會更好地發出有力、動聽的聲音,才會整體提升合唱的質量。為了使發聲教學更有效,使發聲教學更有趣,我們還需要克服發聲訓練的枯燥性、單調性,我們應采用活潑、有趣、并且形式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展開發聲教學。相信小學生會在有趣、歡快的課堂氛圍中更積極地學習,從而使自己的歌唱能力和發聲能力得以穩步的提升。
學生的發聲會影響學生合唱的效果,同樣,音準也會影響學生合唱的效果。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數都是剛接觸音樂,也沒有受過專門的音準訓練,所以有些學生的音調可能不準。而我們都明白,合唱的質量會受學生音準的影響,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減小不準確的發聲對合唱的影響,從而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積極開展合理、有效的音準訓練,幫助學生可以唱出聲調更準確地歌曲。為了更好地解決小學生的音準問題,我們可以在具體的音準訓練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將多個方式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更高效率地幫助他們糾正不準的發音,從而為以后的合唱奠定基礎。
總之,“教學有方,教無定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會點燃學生的合唱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合唱練習,參與到合唱訓練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實踐,會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感知,提高學生與樂器的配合能力,進而展現出更順暢的演唱過程,給人帶來藝術的欣賞和美感,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